促肝脏修复再生 中国科学家为再生医学带来新“曙光”
发布时间:2017-03-04 18:57:11
新华社厦门8月20日电(记者付敏 尚昊)如何实现受损肝脏、肠道和皮肤的修复与再生?对全球再生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医生而言,这是1道困难。 中国科学家日前的1项研究成果为这1困难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中国科学家的联合攻关下,1种能增进受损的肝脏、肠道及皮肤等器官修复与再生的重要小份子药物被研制出来,并在小鼠实验中获得了优良的医治效果。这意味着,或许未来的某1天,人们只需通过服药即可实现受损肝脏、肠道和皮肤的修复与再生,几颗奇异的小药丸即可替换肝移植等传统医治方法。 8月18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1期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并作为封面文章进行重点推介。研究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教授课题组、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云彩红教授课题组。 据周大旺介绍,以往在对受损肝脏进行修复与再生医治时,主要是靠肝移植,而此次研究成果表明,单纯应用小份子药物也可望增进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长时间从事肝脏再生研究的周大旺教授课题组将研究眼光锁定在自己熟习的“老朋友”——Hippo信号通路上。之前,周大旺教授予其他科学家们发现,这类信号通路在调控器官再生与尺寸大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该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激酶Mst1/2的基因缺失时,将会致使包括肝脏在内的多个组织延续再生,器官尺寸急剧增大,若不加以干预,组织过度增生终究会致使癌症的产生。 研究团队据此发现,蛋白激酶Mst1/2是控制Hippo信号通路实现调控器官再生与尺寸大小的份子“开关”,如果能研制出1种能“调控”这类蛋白激酶活性的小份子药物,器官再生和修复也将变得“可控制”。 经过周大旺教授课题组和邓贤明教授课题组4年的研究,1种易进入细胞易代谢的小份子药物被成功研制出来,并被命名为含有厦门大学校名的名称——“XMU-MP⑴”。 课题组将研究成果用于小鼠实验中。结果表明,该药物不但在蛋白和细胞水平上获得了显著活性,还在肝叶片切除、药物泰诺引发的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引发的肝损伤和葡聚糖硫酸钠引诱的急性肠炎中有优良的医治效果,能有效提高肝脏再生初始阶段的速率,显著下降急性肝损伤的致死率,增进受损组织的修复等。除肝脏外,这类药物也可望用于肠道、烧伤皮肤的修复与再生。 周大旺说,本项研究是激酶靶向药物在增进组织再生和修复医治领域的新探索,已得到部份制药公司的关注,正在接洽相干合作事宜中。目前,这1化学药物已申请国际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