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大波科技圈大佬们当顾问的美剧《硅谷》已播出第3季了,这是第1部野心勃勃、深入剖析并反应加州科技文化的剧集。剧中时不时地刺穿现实看清真相,反而成功“预测”了科技界的1些大事件。
钛媒体注:本文由钛媒体编译自纽约客文章,作者Andrew Marantz,Joyce/编译。
HBO的情形喜剧《硅谷》(Silicon Valley)今年已播到第3季,自播出以来少见地俘获了1批程序猿乃至科技圈大佬的心。1群貌似只懂程序的攻城狮,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了硅谷真实的创业圈生态?这篇文章告知你,戏里有时比现实更真实,由于对创业者来讲,向来都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怀有演员梦的Twitter前CEO 成美剧《硅谷》顾问
上世纪810年代,迪克·克斯托罗(Dick Costolo)刚成为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虽然主修计算机,但他还发现自己在表演即兴喜剧方面也有1点才华。毕业以后,他就搬到芝加哥,在当地的剧院上表演课。结果,克斯托罗没能像其他同学1样加入剧院的经纪公司,喜剧生涯就此告终。
梦想不能当饭吃,克斯托罗决定重拾老本行,从此投身科技界并创建了好几家初创公司(其中1家终究以1亿美元被谷歌收购)。2010,克斯托罗成了Twitter的CEO,第1年就拿了1千万工资。在1个慈善活动上,克斯托罗碰上了当年的同班同学史蒂夫·卡瑞尔(Steve Carell,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曾参演电影《大空头》)。卡瑞尔还打趣道,惋惜你没当做演员。
2015年6月,Twitter股价停滞,在各大科技媒体均报导董事会施压将CEO踢出局时,克斯托罗坚称自己是辞职离开执掌5年的公司。3天以后,HBO播出了《硅谷》第2季的最后1集,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身为科技公司“魔笛手”(Pied Piper)开创人和CEO的Richard Hendricks被董事会开除。
克斯托罗也是《硅谷》的粉丝,他表示,“我可以跟那种情况下的每个人感同身受——被迫离开的开创人,行将接任的新CEO,还有冷眼旁观的普通员工。”
Twitter前CEO Dick 克斯托罗是美剧《硅谷》两百多位顾问的其中1位。
所谓念念不忘终有回响。那段时间在旧金山,克斯托罗有1次跟资深科技媒体人卡拉·斯韦什(Kara Swisher)共进早饭,后者1直被认为是“硅谷最使人畏敬、又最受欢迎的记者”。他们聊到了《硅谷》,克斯托罗指出,绝大部份硅谷人士都出奇地爱看这部剧,而且每一个人都会自我安慰,“编剧不过是在讽刺那些烦人的科技人士——固然不包括我自己。”
斯韦什人脉满天下,正好也跟《硅谷》的两位制作人麦克·詹致(Mike Judge)和亚历·博格(Alec Berg)私情甚笃。她立即告知克斯托罗:“我会把你介绍过去的。”
1个月以后,克斯托罗就在洛杉矶跟两位制作人1起吃了个午餐(看来约饭不只是中国特点好传统)。
詹致和博格表示已写到焦头烂额,亟需1位业内人士告知他们,当开创人努力把公司建起来结果又被开除出去后,故事该怎样进行下去。作为1部每集半个小时、充满插科打诨的喜剧,《硅谷》抠细节的程度相当感人,这也是为何他们决定雇请1位真实的业内顾问。虽然他们表示只需要1个懂行的人,当过CEO的克斯托罗仿佛有点大材小用,但艺人梦还没有熄灭的克斯托罗立马来了兴趣。
仿佛,克斯托罗以另外一种方式圆了少年梦。
戏里比人生更真实
倒是有1件事《硅谷》剧组没能做到完全真实,那就是他们有好几个摄影棚,其中1个在洛杉矶——大概是由于硅谷房价太贵了吧。
连续3个半月,每周周1的早上,克斯托罗都会从旧金山飞到洛杉矶,打1辆Uber到卡尔弗城,把行李扔到下榻的汽车旅馆,然后就开始连续两天呆在编剧们的办公室里开始讨论。权利最大的人会坐在会议室的哪一个位置?甚么事情最能给像Richard这样的创业者打鸡血,甚么事情又最会让他泄气?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克斯托罗会告知他们1些自己视察到的细节,编剧们就会眼前1亮,“真是这样的?”
2016年,《硅谷》播出第3季。现在它俨然成了最有趣也最有料的美剧之1,也是第1部野心勃勃、深入剖析并反应加州科技文化的剧集。
左1Richard Hendricks(Thomas Middleditch饰),《硅谷》主角,是1名努力把自己开发的算法变成事业的天才程序员。
“真实的创业公司真的会经历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所有麻烦,乃至是更疯狂的事情。”备受尊崇的风投界老手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也是《硅谷》顾问之1,他告知我,“乃至有的时候,编剧们还得删掉1些真实产生的事情,(观众)看起来才会觉得更真实可信。”
博格对此深有同感,真实性终究还是来自生活,“比如说有人会提出10个想法,前9个都是些疯狂又荒唐的点子,第10个却很成心思。然后你问,这第10个点子是哪里想来的?对方就会告知我,那是他1个朋友的经历。”
虽然说剧情植根于硅谷的真实生活,有时候情节本身却也能反哺现实:编剧们的机灵讽刺不时地刺穿现实看清真相,反而成功“预测”了科技界的1些大事件。
说到最近的大新闻,自然少不了彼得·蒂尔(Peter Thiel)起诉Gawker,最后乃至逼到后者宣布破产。就在这桩案子产生之前,《硅谷》第3季播出了类似的桥段:巨头里的典型“忘八”(asshole)加文·贝尔森让自己的律师想出计谋,发誓要让1个说他坏话的博主闭嘴。
不过,贝尔森的原型可不是彼得·蒂尔。这里有1篇以极客态度剖析《硅谷》角色原型的文章,感兴趣的你可以戳进去瞧瞧。
从剧组到观众,人人都是处女座
要是写1部关于办公室文化的电影,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简直唾手可得。但是,如果你要认真研究1条竞业制止条款该怎样写、典型码农最爱开甚么品牌的车、老板发1场火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那就得好好做作业了。电视剧请各行各业人士来当顾问其实不鲜见,由于真实的医生才能教你怎样做心肺复苏,真实的军官才会对制服的色彩异常敏感。
在过去,专业人士大多只参与剧本创作环节,看看内容有无写错就算完事。到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期,每个观众都成了挑刺的处女座,微博、贴吧、朋友圈都是发声的渠道。
杰伊·卡森(Jay Carson)曾在2008年希拉里参选总统时担负她的新闻秘书,后来就任洛杉矶副市长。2011年,他受邀成为《纸牌屋》的政治顾问。卡森这样评价观众日趋挑剔的口味:“你不再能用粗制滥造来蒙混过关了……我帮助他们(《纸牌屋》)通过了1个小测试,过了政府内部人士和普罗大众的第1关。就从我在剧组的前5年的经验来看,观众是1季比1季更挑剔了。”
在播出之前,《硅谷》也得过5关斩6将。“我们加了很多段子,但我们更努力希望营建出1个让人感到真实的世界,”博格对我说,“我们希望,那些硅谷的人——不管是瘦成竹竿的码农还是创业发家的亿万富翁——都能在看完我们的剧以后觉得,‘虽然我不喜欢他们对我们开炮,但最少讲的故事是真实的。’”
《硅谷》技术顾问乔纳森·多顿(Jonathan Dotan)的“处女座”关键愈甚。1开始,他手下管的只有4个人:1名文件紧缩专家、1个UI工程师(负责编写每一个角色电脑上的代码)、1个技术高管、还有1位硅谷律师(负责撰写合同)。第1季播出结束时,他的团队已扩容到102人。多顿说,“我们不会去想,该怎样尽可能避免这些镜头出现在摄像头里,而是把全部进程走1遍,让这个世界尽量完全,看看能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现在,多顿的团队已招揽了超过两百名顾问,其中1些是全职,大部份只是临时工,既没有工资,也不会因此拿到甚么好处。但是,不管是学者、投资人和创业者,还是在谷歌、亚马逊和Netflix的雇员,他们都自愿帮忙给这部剧“挑刺”,顺便也贡献了许多他们工作中原汁原味的段子和梗。
左为制片人博格,右为《硅谷》主演之1、在剧中饰演主角创业团队成员之1Erlich Bachman的演员米勒(T.J. Miller)。
硅谷文化精华:“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觉不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
从第1季开始,《硅谷》里的1句标志性名言就是“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把世界变成1个更好的地方)。在第1季的TechCrunch Disrupt旧金山东大学会上,创业者就像参加好声音海选1样,把自己的创业点子孤注1掷地推销给比赛评委,几近所有人都没忘加上这句充斥硅谷、几近成了陈词谰言的“座右铭”。
写这个大会的剧本前,詹致和博格真的跑去旧金山的大会上呆了1个周末,剧集里的观众片断就是在真实的大会里拍摄的。“首先意想到的1点就是,”詹致说,“那句虚伪的嬉皮士式的话,‘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藏在背后的其实就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由于,要是换个说法,‘嘿,我们只是来弄破坏顺便赚走你的钱’,那就1点也不酷了。”
想起这只一样扬言要改变世界的兔子没?
作为创作小组成员,詹致和博格的工作履历让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类硅谷文化。在上世纪810年代的第1次泡沫破裂之前,詹致在圣克拉拉当电子工程师。博格的父亲是1名生物物理学家,在哈佛大学任职,他的同胞兄弟就是1名创业的码农,在斯坦福读CS研究生时跟谷歌开创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隔几个寝室。
其他编剧的提拔标准亦然,第3季加入的1位新编剧丹·里昂斯(Dan Lyons)原来是科技记者,后来跳槽加入创业公司。另外一位编剧凯丽·坎帕(Carrie Kemper)毕业于斯坦福,曾在谷歌人力资源部门就职,正是她在谷歌视察到,她的上司每天早上都会用谷歌搜索自己的名字——这就成了《硅谷》里的科技巨头Hooli公司CEO的工作习惯之1。
《硅谷》制片人麦克·詹致。
每一年夏天,就在上1季结束、下1季剧本刚刚开写的时候,《硅谷》的全部编剧和制作人会去到加州北部集体采风,造访GitHub的办公室、跟AOL前CEO共进午饭、花1个下午造访几家顶级风投、然后再跟LinkedIn开创人霍夫曼吃个晚餐,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日程。他们会在餐厅里坐下来,视察周围的人,哪一个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哪一个又会趁对方去卫生间时在背后拼命吐槽;有些人谈笑间就作出了天价的决策,而另外一些人则会拼命用客套话敷衍。
他们乃至直接跑去问知名风投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如果是他,会不会给剧里的创业公司“魔笛手”投资。安德里森这样回答:“那个技术,要是真像剧里演的那末利害,肯定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说到它能不能成为1家可操作的公司,谁也不知道。但是,平心而论,我们投资的公司里有1半都前程未卜。”
第2季里,主角Richard得到的1个建议——创业之初,不要抬高估值、轻易从投资人那里拿太多钱——正是安德里森给创业者的告诫。
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Google X实验室里,1间会客室就建在1个集装箱里。剧组向谷歌致敬,给《硅谷》里的科技巨头Hooli公司也加了1个专门研发“疯狂”项目的部门“登月工厂”(moonshot factory)。乃至两家公司CEO的发言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希望做得更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大的影响。”
——谷歌开创人拉里·佩奇
“我不希望,这世上的其他人比我们更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Hooli公司CEO加文·贝尔森(Garvin Belson,台词出自《硅谷》第2季)
硅谷大佬怎样评价?
彼得·蒂尔本人在剧中的映照是第1季里绝顶聪明又无礼的风投彼得·格里高利。不过,现实里的蒂尔仿佛更有人情味儿——最少看起来如此——有1次还请了剧组的部份成员出席他在洛杉矶组织的派对,听说态度还不错。
其中1名制作人说,蒂尔曾表示自己相当喜欢《硅谷》,这让剧组受宠若惊,“他本人完全不像我们道听途说的那样笨手笨脚的。”
也许蒂尔真的喜欢这部剧,也许他只是在证明自己也能开玩笑,虽然可能不过是装逼,就像那句硅谷的口号1样。也也许,他的态度反应着硅谷人际关系的常态,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私人交往和商业关系相互交织,有真诚的成份,有的不过纯洁为了达成交易而已。
上为现实生活中的蒂尔,下文剧中的虚构人物格里高利。
2014年,《硅谷》在加州西部的雷德伍德城(Redwood City)举行第1次公映,现场请来了1些科技界的知名人士。在以后的派对里,埃隆·马斯克对该剧作出了很是消极的评价:
“大部份创业都是1出肥皂剧,但也不是这样的肥皂剧。”
《硅谷》的1位编剧后来这样给出他们的说法:
“那些人越是才高气傲,就越是会疏忽这不过是1出情形喜剧,而不是1部反应他们生活的纪录片。”
也许,这么说更加中肯——当剧组写的故事跟事实符合,他们就以这类逼真而自豪;但是,如果他们哪里弄错了,那就只好怪这届观众不行,把喜剧当做真实。
饰演Bachman的T. J. 米勒相当自信地告知我:“其实那些硅谷大佬完全不明白该怎样应对这部剧。他们没法决定自己将被冒犯还是遭到恭维。而且,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演员的名望永久比他们大——好像毫无道理,但事实如此。这就可以让他们发狂。”
在雷德伍德城的派对上,米勒和马斯克就小小地过了1招。马斯克本要向米勒提点关于这部剧的建议,他大概想不到米勒会说,“心领了,我们其实不需要任何建议。”后来几个女粉丝过来要求合照,马斯克都摆好姿式了,结果她们把相机递给了他——当时,参演《瑜伽熊》和《变形金刚》的米勒才是粉丝的心头好。
在美剧硅谷里,由知名科技媒体人、Recode联合开创人斯韦什组织的Code大会也搬上了荧屏(下图为剧照)。现实中,莫博士(上图左1)和斯韦什(上图左2)采访了“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上图左3)。现在的马斯克俨然成了科技圈的网红,对米勒的评价大概只有大写的不服吧。
假亦真时真亦假
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开创人,这样评价硅谷生态圈:
“真实的硅谷就跟剧里的1样,有1群人充满使命感,也真的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还有另外一群人,只会说些荒唐可笑的话推销自己的app,他们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克雷·塔弗(Clay Tarver)是《硅谷》庞大的制片人和编剧团队成员之1,他告知我,“我见得越多这样的人,对他们了解得越多,我就越会觉得,虽然还是充斥着狗屁不通的空话和愿望,那儿(硅谷)的确正在产生1些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希望的事情。”
《硅谷》剧组对真实的硅谷也逐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第3季的其中1集里,“魔笛手”的销售部门想出了1个大而无当的广告点子。背景音的台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都能坐在桌子旁边。桌子是让人们相聚和分享的。这就是魔笛手,我们就是这张桌子。”
1次片场休息时,饰演主角Richard Hendricks的托马斯·米德蒂奇(Thomas Middleditch)和饰演性情温和的CFO Jared的扎克·伍兹(Zach Woods)1起在手机上看到Uber的新广告。广告里是这么说的:
“想象1下原子。原子在138亿年前就出现了,构成了现今世界的万物,从3明治到纽约城……直到几年前,原子和比特还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是奇迹出现了。在Uber,我们思考的是,要是我们能把两个世界联结在1起,这会产生甚么?”
明显两位主演其实不买这套情怀,1边看就1边笑了起来。两位制片人塔弗和基弗(Dan O’Keefe)正在1旁检查视频监控,伍兹让他们看看Uber的广告,然后提问,“这就是你们写那1幕的灵感?”
塔弗回答:“事实上,我们播出这1集以后,Uber才把广告推出来。我们在想的是另外一个不同的广告,合适Facebook的广告。”
基弗接上1句:“Facebook不是桌子,是椅子。”
伍兹说:“不可能。你真这么觉得?”
塔弗说,所有大公司都是这么干的,“这让我想起伟哥初期的1个广告,他们想尽量把信息模糊处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也挺为难的。”
最后,基弗1锤定音:
“告知人们产品的真面目已不再必要了。现在的目标是,让你在用这个产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牛逼。”
米德蒂奇和伍兹被导演叫回去排下1场戏了,惋惜他们没能听到塔弗最后的总结:
“我听说,在1些大公司里,他们的人事部门已让员工不要再说“我们让世界变得更好”之类的话,就是由于我们总是绝不留情地拿这句话开涮。所以我猜,最少,我们成功地让那些人停止滥用这句话,这也让世界变得更好了吧。”
不知道那些还在车库里创业、要改变世界的硅谷攻城狮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