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医药健康

中医药国家战略,9大发展重点!

发布时间:2017-03-07 09:02:15

医药网8月15日讯 8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1035”计划》,提出了中医药发展9大重点,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发展1直备受关注,今年2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计划纲领(2016⑵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计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中医药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医药1035计划有哪些和产业相干可关注的新热门?  1,发展重大疾病方面的防治研究  计划提出:展开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大沾染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病毒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妇儿疾病防治研究。  展开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与成份清楚、疗效确切的新药(含民族药)研发、和药食两用健康产品研发。  2,建立中医特点理论  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展开经穴特异性及针灸医治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资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  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和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构成1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装备。探索合适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3,产业标准化  包括,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研究,加强炮制机理、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制定中成药大品种、临床最经常使用饮片生产全进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中药质量标准库、第3方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和信息监测机制。  4,药材溯源  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收集、蕴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范围化、规范化水平。  5,诊所开办容易了。  鼓励举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历准入制度,允许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1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  下面是1035计划中,对中药发展的9大重点:   (1)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一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最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一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  增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到达20%。鼓励社会气力优先举行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点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沾染医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实行中医临床优势培养工程,3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问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  2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疾病、多病发、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问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支持构成1批国家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条件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新发、突发沾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点护理水平。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035”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点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点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信息化得到加强,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到达30%。大力推行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合技术。  加强对口帮扶,3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2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展开县乡1体化服务。  展开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历准入制度,允许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1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  增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问疾病及沾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展开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构成独具特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增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  鼓励地方展开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养工作,营建中西医深度融会氛围,建立长效可延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全国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院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内涵。  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非中医种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利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疾病、多病发中医适合技术方法培训推行,提升基层应用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增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行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气力举行民族医医院和诊所。  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点专科建设与发展。结合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和本身特点建立并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及管理制度。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  加强民族医药人材培养,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展开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推动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增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拓展中医特点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点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展开中医特点康复医疗、训练指点、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行适合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增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会,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2)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增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实行中治疗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增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范围化发展,构成1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推动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构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20年,所有2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展开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展开中医特点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1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保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点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扬,推行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行太极拳、8段锦、5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材培养和第3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誉信息平台。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3方认证,加快构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3)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  全面深化继承研究。实行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研究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编辑《中华医藏》。全面系统继承担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发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利用。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加强中药验方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行利用。  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展开经穴特异性及针灸医治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资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沾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疾病、多病发、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构成1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  加强相干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利用。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和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构成1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装备。探索合适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增进协同创新。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持,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实行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力。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   (4)加能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毕生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3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材毕生教育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实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展开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  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到达10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得学分达标率到达90%。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材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材队伍建设。推动中医种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行农村定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  人材培养、聘请工作。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祖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材,展开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材的保障和长效鼓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材到基层服务。  推动高层次中医药人材培养。展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材。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1流”建设,推动中医药领军人材和青年人材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构成1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材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材。展开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1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材。  增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材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材岗位设置,逐渐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干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会、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材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材。  完善人材评价鼓励保障机制。深入实行人材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材发展治理体系。  逐渐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材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动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建扬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材培养支持力度,增进中医药优秀人材脱颖而出。   (5)宏扬中医药文化。  宏扬中医药文化精华。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大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寻求。大力提倡“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构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独有的人文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扬和知识普及。实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材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增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会,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  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6)推动中药保护和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展开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突破1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技术瓶颈。  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增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进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展开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建设1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1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进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  增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收集、蕴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范围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  增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实行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延续推动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构成中药标准化支持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经常使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行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7)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所有2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展开不同情势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展开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诊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材、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展开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行中医药特点医养结合机构。  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展开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建设1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会,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开发和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产品,培养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进1步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增进健康有序展开。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8)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行,制定相干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推动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行中医药行业“75”普法计划,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释义和宣扬工作,广泛展开普法专题培训。  建立完善中医种别执业医师分类和执业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到2020年基本构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全、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立扶持增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研究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行1批政策研究的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构成1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转化利用水平。加强政策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展开政策实行效果评估。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实行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展开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行与利用。系统展开中治疗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研究制定。  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临床使用指南及道地药材、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化支持能力,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培养专家队伍。强化标准的利用  推行,展开中医药标准利用评价。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展开推行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有效实行。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实行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重点业务信息同享。推动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推动“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增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会,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相干法规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能力建设。  逐渐展开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从业人员等认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监督信息数据平台。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会团体等积极采取认证制度。   (9)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1带1路”建设。配合国家整体战略,制定并实行中医药“1带1路”发展计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增进民生、密切人文交换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实行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1带1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  以医带药,针对不同国家的药品规管制度,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注册,构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沿线市场所占份额。  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  巩固和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换沟通和经验分享,为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营建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举行高级别论坛,支持展开学术交换、文化传播、海外惠侨等大型活动。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培养1批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时间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支持展开高水平国际多中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下降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海外准入壁垒。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