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 提9大发展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17-03-06 19:58:49
医药网8月16日讯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1035”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包括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加能人才队伍建设、宏扬中医药文化、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推动中药保护和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等中医药发展9大重点任务,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 《计划》指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良,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材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1,中医药对外交换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计划》提出展开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大沾染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病毒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妇儿疾病防治研究。展开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与成份清楚、疗效确切的新药(含民族药)研发、和药食两用健康产品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鼓励举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历准入制度,允许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1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 附《中医药发展“1035”计划》全文 “1035”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3个5年计划纲领》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计划纲领(2016—2030年)》,制定本计划。 1、计划背景 (1)“1025”期间中医药发展获得的成绩 “1025”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5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获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构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促进和保护人民大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增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1025”计划肯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计划(2015⑵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计划(2015⑵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计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资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全面实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行中治疗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⑶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到达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本钱取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取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取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沾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45项中医药成果取得国家科技嘉奖,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1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材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2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明显,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祖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祖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明显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1步提升。深入展开“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扬4万余场,现场受益大众1700余万人次。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扬教育基地,组建了1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1批情势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展开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中药资源逐渐实现可延续健康发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200多种经常使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范围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逐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延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中药工业范围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范围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到达48.0亿美元。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1步加强。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挑选推行140项民族医药适合技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构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获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会的趋势进1步凸显,初步构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延续释放。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1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⑴1)。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展开中非传统医药交换与合作”。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1带1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 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显现新气象。深入展开“3严3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风格进1步转变,大力宏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构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