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念的改变从根本上为两性社交带来了引爆可能。伴随社会与文化的开放,“性需求”不再是难以开口的话题。更广泛的人群、更开放的性观念、更先进的技术,从各个角度来看,两性社交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互联网经济时期有个明显的特点,城头变幻大王旗特别快:时隔1年,O2O风潮已如强弩之末,眼下正当红的是直播、VR、AI,仿佛粘上这些词的估值立马翻倍。巨大的陌生人社交市场也与时俱进,创业者们不再提O2O,专提VR相亲、直播社交……闹轰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前仆后继坚持入坑。
既然1片红海,创业者们为何如此执着陌生人社交市场特别是两性社交市场?除无停止的约约约,两性社交市场还有甚么垂直细分?当风口过去,又如何能提早大浪淘沙见真金?
为何是两性社交?
性需求是人类永久的发展动力。飞速发展下载、云盘、视频、虚拟现实背后都有性需求的强大动力。而社交市场本身是最大的获益者,稳定的大范围刚需是大市场的核心基础,腾讯是这个市场毫无疑问的王者;两性社交又以其高意愿的需求本身,展现出更多、更高效的变现可能性,在社交市场中更受青睐。
但直到11年移动互联网爆发而普及以后,真正“两性社交”大市场才拉开帷幕。在此之前,互联网社交是金字塔顶端人群的天下,他们习惯通过大众社交和熟人社交来进行大浪淘沙般的两性交友,比如天涯微博1类,俗称“网恋”,或通过传统婚恋网站比如世纪佳缘、百合来相亲;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才真正开启了更大范围的市场:金字塔中下端人群。他们席卷而来,使用最符合他们使用习惯的Qzone、有缘网来结交异性。而后不断升级自己的使用习惯,尝试更多新奇有趣的社交软件。
固然,唯一这些远远不够。1种社会化现象的出现,1定是多种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更多时刻只是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观念的改变从根本上为两性社交带来了引爆可能。伴随社会与文化的开放,“性需求”不再是难以开口的话题。在移动婚恋交友平台有缘网近日发布的《90后婚恋观》报告中显示,9成90男性和7成90 女性不排挤婚前性行动,而悬殊于她们的先辈,有超过30%的90后女性希望另外一半性史经验丰富,唯一7.8%的受访者认为性关系是恋爱的重要标志——上床连恋爱的标志都算不上,更何况是婚姻。
更广泛的人群、更开放的性观念、更先进的技术,从各个角度来看,两性社交都有着光明的未来。创业者们都希望从垂直细分中抢占市场、发展壮大,但是这个红海市场,在资本寒冬、热词浪潮过后谁能活下去、笑下去呢?
不止于 “约”的两性社交
若只把两性社交定义为直接的性需求——“约约约”,明显是有失偏颇的。
国内最早被贴上“性需求”标签的社交网站是51.com。其联合开创人张剑福离开51.com后,又发起过美丽约等项目,也都很好的利用了男性心理:比如希望看更多女性用户照片——本质上是“窥视”的需求。51.com的死亡意味着“SNS”时期的终结,但“窥视”这个需求被9158、YY秀场模式升级了用户体验,带来了秀场模式的爆发,而后演化到现在最为红火的直播。“窥视”是最基础、门坎最低的性需求外化,但现在的演化更像是社群属性的媒体,而非两性社交本身。
陌陌做了性需求最具有爆发性的点:“约”,并迅速发展壮大。它成功的营销普及了“约”,带来了“约”类两性社交利用的爆发。如果在利用市场分类里寻觅“交友”,绝大部份都是陌陌的“创新”版,美女、长腿、性暗示都是标配,不论是tinder模式,还是匿名匹配模式,多是优化了用户体验,而非需求上的核心差异。但同时,这类利用也滋生了大量的负面。“女的很多酒托传销骗子”,“男的粗鄙骚扰上来就问约吗”——在提及这类两性社交类软件时,消费者通常会在性需求所带来的渴望和使用体验所带来的反感两种强烈的情绪中波动。“约”是最本能的性需求外化,同样成为了“两性社交”最显著的标签。
婚恋交友和两性交友
两性社交里还有1个巨大的需求:婚恋。在过去,人们常常把“婚恋”作为独立于“两性社交”或“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存在。其主要缘由是传统的网络婚恋世纪佳缘、百合等知名从业企业以婚姻作为结果导向,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线下的婚介所线上版,与线上社交关联性不大。而性驱动平台的1时盛行,让约炮抢占了两性社交的话语权,从而遮蔽了更具道德优势的婚恋社交市场的存续感。
但在线婚恋行业格局已变。世纪佳缘、百合并,珍重衰败,传统婚恋网站重心逐步趋于线下,愈来愈“重”。而专注移动端和年轻群体的有缘网又以“1亿9千万”用户的广告横空出世,成为巨头,和有缘网1样具有线上社交基因的还有小清新的网易花田。有缘和花田本身的产品模式,看上去更像是两性交友,而非“中介式”传统婚恋。
这类以“有缘网”为代表的新兴婚恋利用,占据着两性交友大市场中除“约”以外最主要的垂直市场——“婚恋交友”,这个市场在性需求驱使的猎奇、寻求慰藉、愿望交易以外,要的是建立“正当”的异性关系。
不管如何,两性社交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让异性建立深度连接。除需求市场不同,性驱动和婚恋交友并没有太大差别:“为了约的聊上”和“为了婚(恋)的聊上”。只有让用户能长时间延续的“聊上”,这些平台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两性社交难点其实在于用户生态
新技术和新功能是不是能刺激用户聊上?固然能,但是并不是核心。陌陌能做到“约炮神器”,并不是仅仅是LBS功能的创新,功能背后的“附近”隐含着“可见面”才是性需求最直接的刺激,极大的刺激了用户交互的效力——“聊上”附近“想约”的人。
所以单纯以新功能和新技术的使用来评判这些两性交友类利用是不是长远和优秀明显较为浮浅。缺少用户交互效力提升的新技术,只能称之为“纸老虎”,比如前几年的智能穿着装备和现在的VR,没有良好的利用环境和功能实现去提升男女交互效力,只能沦为公关噱头。即使是相对成熟的技术革新,其技术或功能本身为用户带来的更多是体验式的提升,而并不是核心痛点的解决方案。
就数据而言,“2次回话率”是“聊上”的核心指标之1。影响“2次回话率”的,主要有3个因素:
1,男女本身因素:比如长相条件、沟通技能、个体活跃程度等;
2,平台推荐策略:比如推荐机制是不是符适用户需求、习惯等;
3,最重要的,应当是良好的用户生态:包括活跃男女比例,两性在线时长,用户活跃程度等。
而良好的用户生态,是中国两性社交利用们的最难实现的部份。从背景因素上来看,
1,男多女少,是中国社会人群结构常态;
2,男性主动出击,女性被动挑选,是两性求偶常态;
相应带来的就是两性交友类利用中最常产生的场景:男多女少,男性聊不到、女性被骚扰。
曾有人做实验:在同1移动社交平台上分别注册了1男1女两个不同帐号,用男性帐号给30个女性打招呼,1天仅收到2个回复;而女性帐号则在1天时间里收到了近50位男性的招呼。
而通常不太重视、也不晓得沟通技能的绝大部份男性,给已严重不均衡的两性沟通环境雪上加霜。他们可能粗鲁、直接、不礼貌的男性沟通方式,让本身就被信息淹没而烦恼的女性更加反感,让沟通效力进1步下降。有缘网的《90后婚恋观白皮书》表示,社交平台上男性主导的对话,通常“4句死”。因而可知1斑。
平台用户运营、平台策略推荐可以解决绝大部份匹配的问题,但通常两性社交类利用不太重视的是活跃男女比例。而根据有缘网的数据分析,活跃两性比才是用户生态的关键,而在两性比例为1:1时,交互效力和用户交互满意度都最高。在这个比例下,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得到1定量的关注,又避免了过量的低质量、弱意愿男性的涌入致使女性僵尸化。
以有缘网为例,根据对婚恋社交中用户性别层级及各自痛点的研究,其在在用户策略上对男女用户履行差异化标准。女性用户可以避免费注册和使用平台内大部份功能和服务,同时其可通过对关注问题的前置预设,有效地过滤出目标男性,将交互的主动权回归女性。对男性用户则采取会员制,付费意愿可以提高男性准入门坎。通过这1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平台嫩的男性用户都是具有高意愿性,下降女用户的机会本钱。
两性社交能提供的用户价值,说到底不过就是“让更多有共同需求的两性用户聊上”。其中的垂直细分市场,有“约”,有“婚”,有“恋”,但没有“O2O”、“VR”、“直播”。满足用户需求的平台才能长时间、健康、延续的发展。几年前技术驱动创新的陌陌,和现在运营驱动创新的有缘网在“聊上”这件事上做的探索和总结的经验,值得所有两性社交类平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