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教育培训 >> 修订

家兔肠炎和腹泻的病因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9-03-18 09:47:28

家兔肠炎和腹泻的病因及防治

家兔肠炎和腹泻的病因及防治

入冬以来,我省和全国各地兔场饲养的家兔腹泻和肠炎的发病率较往年明显增多。 一、发病特点 该病以断乳后天的小兔多发,也有月龄的青年兔和产后的泌乳母兔。发病往往比较突然,头一天没有发现明显症状,次日看到死在笼中,或看到粪便变形并很快转为腹泻。最急性的小时死亡,一般的10个小时左右,也有的延续天。患兔脱水严重,后躯被稀粪沾污,粪便多呈灰褐色,有的腥臭,有的并无明显臭味。 该病使用药物治疗效果甚微,死亡非常严重。近日,保定一兔场反映,1000多只断奶后的小兔,断断续续死亡,2个月死亡率达到80%。经过笔者对病兔的诊断,确诊为以魏氏梭菌、大肠杆菌、附红细胞体和球虫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为主的多种病因诱导的疾病。 二、病因分析 1.断乳应激。患病家兔80%以上是断乳以后的小兔,多数7天以后陆续发生。因此,此病与断乳应激不无关系。断乳小兔体重较轻,环境变化大,势必造成抗病能力的降低而容易发生疾病。 2.免疫应激。根据笔者调查,发生疾病的兔场,多数是发生在免疫注射3天左右。如果一两个兔场发生在免疫之后可以忽略免疫的应激作用。但是,众多的兔场在这一时期发生疾病,可见与免疫造成的应激有一定关系。免疫注射和捕捉小兔等,都会对其精神、肉体和免疫系统产生应激作用。 3.气候应激。家兔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易造成腹泻。一是温度的多次起伏,温差变化幅度大;二是个别地区大风天气次数增多。而这些气候的频繁变化,对家兔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断乳后的小兔更难适应。 4.环境污染。发生疾病的兔场,多数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兔舍湿度较大,兔笼的踏板被稀便污染,没有及时清理和消毒,对小兔的消化系统造成较大的威胁。 5.饲料的安全系数低。家兔粗饲料的质量安全系数不高。一是有一定的霉菌污染;二是多为农产品下脚料,质量较差,不容易消化吸收;三是抗营养因子的存在。 6.球虫病。一些兔场认为进入冬季球虫病不会大发生,忽视了抗球虫药物的添加。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尤其是地克珠利类的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球虫病的发生。 7.附红细胞体病。此病近年来越来越严重,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小兔感染该病是从母体内感染的。当小兔抗病力降低时,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而发病。或其他疾病的发生,也会加重附红细胞体病。 三、防控措施 1.提高断乳体重。增加断乳体重是提高抗病力的重要方法。根据笔者调查,对于肉兔而言,400克时断乳,断乳后的成活率很难超过80%,500克时断乳,断乳后的成活率在80%-85%,600克时断乳,断乳后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700克时断乳,成活率可以达到95%。也就是说,增加断乳体重是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最有效的措施。对于早期发育不良的仔兔,可以适当延长哺乳期。而提高断乳体重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母兔泌乳力和抓好仔兔补料。 2.缓解免疫应激。小兔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抗病能力较差,断乳后免疫注射,会加重应激。为此,在免疫前后各3天,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抗应激制剂。 3.使用微生态制剂。任何原因造成的腹泻,均会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而保证肠道菌群的相对稳定,使用微生态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在断乳前后消化道疾病的易发期,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量要比平时增加。 4.适当控料。断乳后的小兔消化机能较弱,酶系统发育不完善,适当控制喂量可以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一般控料量掌握在自由采食的80%-85%为宜。 5.勤观察,早处理。生产中发现,小兔死亡往往是同笼的小兔相继发生。笔者研究发现:当一只小兔粪便变形之后(湿、软、黏液附着等),如果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如口服微生态制剂),一次见效,当天痊愈。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4小时左右发展成腹泻或肠炎,粪便污染环境,同笼的小兔相继在3天内陆续发病。 6.控制环境。消化道疾病多数是通过消化道感染,而环境卫生至关重要。应主要保证踏板卫生、饲料卫生、饮水卫生、垫草卫生、用具卫生和饲养人员的自身卫生,严格控制环境湿度。 7.注射A型魏氏梭菌疫苗。家兔发生的肠炎多为A型魏氏梭菌引起。提前注射A型魏氏梭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建议该病多发的兔场和易发季节,小兔30日龄首先注射该疫苗,天之后再注射兔瘟疫苗,以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8.强化球虫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根据笔者研究,做好母兔发病的防控,会有效降低仔兔的发病率,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糖尿病足偏方
胳膊脱臼怎么自己复位
宣传片拍摄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