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报告现场
14日下午,“齐鲁大讲坛--齐鲁文化视角看4个全面”系列讲座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专题讲座在泰安举行,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山东南大学学法治中国研究所所长肖金明和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魏建进行现场对话。本次讲坛由山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宋磊主持,由齐鲁大讲坛携手《新杏坛》联合主办,齐鲁网、看山东客户端同步视频直播。王蒙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精彩报告。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
第1,中国传统文化对治国平天下的1个最高的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强调共同的美好生活,强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1个很先进的思想,是初期的中国梦。
现在来看,“公”本身有1种对最好的法治的向往,公平、公正、公道。中国对治国理政上还有1个梦想,就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大同”从语意上来讲,最接近共产主义。由于共产主义的词根,也是从“共同”上衍生出来的。而无为而治,接近的是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阶级、行政机器灭亡的思想。第1是公,第2是明。当我们中国古代称赞1个国君,很好的称呼法之1,就说他是1个明君,能够明辨是非,看清甚么东西是对的、甚么东西是错的。
明君的另外一面是昏君。当1个国君被扣上昏君帽子时,他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中国有1种文化理想主义,这类文化理想主义容易接受、愿意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也在某种意义上向往公正的、明晰的、明察的法治。
第2,儒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比方北辰”;道家靠“道”,“道”是最根本、最高、最原始的存在与信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更好的是用道德引导人们,用礼规范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这说明礼具有规范、压抑、制止某些不当言行的意义。现代汉语说“礼貌”,礼是1种面貌。孔子说色难,指的是1个人的表情、面容,脸难看就是孔子说的色难。所以礼貌表达了1个人对他人的1种欢乐、亲和和尊重,乃至表达了愿为他人服务的美好心态。
“礼”奇妙无穷。由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假定人性是善的,道德是天生的,是以天地为榜样获得的道德。“礼”中包涵了文化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如果人人都讲道德,人人都讲礼法、礼貌、礼仪、礼节、礼义,虽有国家法律,但却不是靠它来治理国家,是从更积极、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社会的美好。所以这表达了1种文化理想与道德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理想和道德理想确切感染了社会上的1批人,特别是君子、士,使他们不做任何非法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对封建权利的文化监督、道德监督,使他们不敢任意触犯道德的底线。用文化和道德束缚独裁权利,使这个独裁的权利不至于成长到没法无天的程度。老子的理论认为,天之道是压抑强势,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农民起义,都打1个旗子——替天行道,就是要杀富济贫,开仓放粮,杀赃官,迎闯王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法心、法义
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既妨碍了中国往真谛的方向上发展,但同时它又有法心,有法义,有对权利的某种监督。
中国的文化中的文化现实主义、治理现实主义,表现为对青天的歌颂,盼望青天,比如包公的普及、《玉堂春》、《苏3起解》等文艺作品中对冤案的描述等等。中国在治理现实主义、文化现实主义上,有1种欲望,就是为政者都要避免冤案,他们认为做了冤案,就上了阴功,就毁了本家本国。还有1个是问责制,事情做的不好,要有人负责。以清代为例,清代的问责制不问具体情节,谁负责管这个谁就负责。革去乌纱帽,装到笼子里在街上示众,然后判刑。古代在现实主义中有对法律的渴望和摸索。
3、人类最美好的向善的向往是1切法律和道德的根据
中国古代强调德、强调礼,有时也强调法。“法”的意思很多,道路选择是法、人无定法也强调法。道德是从哪儿来的?“道法自然”,道德是从天地来的。天在中文里边,既是最自然的存在,又是超自然的主宰,还是人的良知。人之所以是善的,是由于有天良。因此性善,既是1种道德判断,也是人对世界的信仰,对世界和超世界的信仰,还是1个自然的存在,更是1种自己运动的状态。“道法自然”这4个字里说的自然是自己成为那个模样,自己成为自己。所以,它既是最根本的规律,又是人性的天然,像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有人类最美好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善的向往,它又是1切法律和道德的根据。
中华传统文化的1个特点,就是整合,多变1,1变多。1生2、2生3、3生万物,这是1变多。万法归1、万象归1,1言以蔽之,吾道以1贯之,天得1以清,地得1以宁,谷得1以盈,都是强调1。1变成1切,1切变成1。在《华严经》里也有,“1即1切,1切即1”,所有合起来就是1,而1又和所有的东西相1致。
这1点也变成中国的1种为政方式,比如孟子特别强调民本,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于君是“1”,但是“1”的气力在于你掌握1切,代表1切,帮助1切,扶植1切,负责1切,只有1切没有“1”,天下大乱,所以希望天下能定于“1”。但是只有“1”,而不能代表1切、沟通1切,不能和谐万邦、和谐1切,这个“1”就分崩离析。
所以在这类意义上,中国文化认为法治、德治、天道是可以统1起来加以斟酌的。这和治国理政、和法治有关的中国文化,和现代法治的思想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在当时有它特别可爱的地方。
4、发展传统文化要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现代化接轨
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不是1成不变的,1定要有发展、有转变。
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就在于使传统文化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接轨。我们今天谈依法治国,谈传统文化,依然要时刻不忘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佳宾简介:
王蒙,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102届、103届中央委员,第8、9、10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应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