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医药健康

2016外资药企在中国做了什么?裁员、降价……

发布时间:2017-01-13 10:42:54

医药网1月9日讯 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外资药企来说是不平静的1年。医药专利悬崖到来,医疗反腐之风越刮越猛,加上新药研发缓慢,和公司业务的不断推动调剂,很多外资药企在这1年选择了裁员、调低部份产品价格,并且纷纭开始寻求与中国药企合作。专利到期、政策缩紧、招标降价、药价谈判等内忧外患之下,外资药企需要在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  裁员大刀高举  知名跨国药企强生、罗氏传出新的裁员计划。据了解,强生的非处方部门于2016年12月底进行1轮裁员,32个代表和4个地区经理面临失业;明年初将进行第2轮裁员,预计170多人的队伍将精简至90多人,近半人员将被裁撤。同时,罗氏的派罗欣药物部门也将进行裁员,据消息人士流露,已有员工被约谈,具文体员详情暂时未知。  如果翻开时间的帘幕,可以清晰地看到,裁员在过去1年中对外资药企来讲其实不陌生。去年初,强生就已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针对医疗器械部门裁员约3000人,数量占据该部门全球员工总数的4%⑹%;另外一外资药企诺华关闭了位于中国上海和瑞士的施利伦生物制剂部门,其中,中国上海生物制剂部门的裁撤触及18个职位,瑞士施利伦生物制剂部门的关闭触及73个职位;热带疾病研究中心重新加坡迁至美国加州触及84个职位将被裁撤。对此诺华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出于缩减开支和加强研发协同效益。共举裁员大刀的还有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等。   “外资药企采取裁员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缩减本钱、拉动事迹。在中国政府严控药价、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的影响下,外资药企在华的发展路径仍然存在较大压力,药品价格下跌和市场缩水已成了普遍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裁员缩减非核心部门的本钱,集中气力发展生命周期较长、研发难度较高的专利药,已成为外资药企转型的1致方向。”医药专家岳锋的解读基本代表了业内人士对外资药企在华裁员的评价。裁员浪潮过后,外资药企也得以将有效的资源集中于核心部门。  低价换市  在进行业务瘦身的同时,下降部份药品的价格来抗击国产仿造药带来的剧烈市场竞争,同样成为了外资药企共谋的目标。2016年5月,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表露,5个触及癌症医治及重大疾病医治的药品作为谈判试点,其中4个都是由外资药企生产的价格高昂的专利药、进口药。通过谈判,药价降幅达50%以上。  以葛兰素史克生产的替诺福韦酯为例,谈判后,患者的月均药品费用将由约1500元降至约490元。降价背后,这类在华战略1方面符合葛兰素史克的既定战略,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在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大势下,“以价换量”已成为多家外资药企在华的战略重点。诺华、礼来、阿斯利康均是降价战略的忠实拥戴者。  来自第3方的数据显示,2012⑵016年,全球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将要专利到期,这18个处方药每一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医药业内普遍认为,外资专利药的“悬崖”已到来。同时,仿造药1致性评价的落地,正在驱使国内药企生产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1致的仿造药,从临床上替换原研药,节俭医疗费用。这1势头也带给了外资药企更大的增长压力。  业内认为,未来,受制于销售增速放缓,或将有更多外资药企的专利药进入价格谈判机制当中。第3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开创人史立臣表示,在将来医药市场上,专利过期的外资药将和仿造药在同1平台上直接竞争,已是大势所趋。如今外资药企参与谈判,目的是以降价换取进入医保目录的机会。在最近几年来外资药企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进入医保目录对药品销量的提升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合谋求生  除聚焦核心业务并对药品价格进行调剂之外,与本土药企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同样成为了外资制药企业掌控中国市场的选择。近日,辉瑞官方微信宣布,将探索创新产品引进中国的新思路:作为尝试,辉瑞将从研发产品线当选择1些合适中国患者疾病谱而且有着较高医治需求的初期研发项目,通过知识产权和市场授权等情势,将项目及其所附带的专有技术等资源,授权给在相干领域具有研发实力及创新潜力的本土企业,进1步展开本地化开发。  除这类合作开发的创新模式外,过去1年中,外资药企与本土药企1般存在两种合作模式。1种是直接进行资产转让。举例而言,2016年5月,本土药企泰凌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已与诺华制药达成协议,向后者收购骨科品牌密盖息相干知识产权、许可证及其他资产,总共交易金额为1.45亿美元。  同时,也有外资药企开始将中国销售权出售给本土企业,以求控制本钱,还能避免招投标等政策性问题对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2016年3月,阿斯利康将旗下拳头产品降压药“波依定”及血汗管医治药“依姆多”的独家销售权,分别以3.1亿美元及1.9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公司康哲药业及其控股公司西藏药业。但从另外一角度来讲,两种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本土药企的共赢局面。岳锋认为,未来两年,这类共赢的模式还将延续,外资药企尝试通过各种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本土化将成为在华的核心战略之1。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