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出海,科兴跨国药企加速迈向全球化步伐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引进来”——通过技术转让、代理进口等方式填补临床空白。然而,随着全球研发同质化加剧、引进成本高企,叠加本土创新能力的迅猛跃升,尤其是生物类似药与创新药的接连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
分析市场层面数据,寻求可发展道路
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已达1.64万亿美元,预计将以3%~6%的年复合增速,于2027年迈向1.9万亿美元。同年,中国医药出口额达1079.6亿美元,同比增长5.9%,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而反观国内,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却出现同比下降1.1%,增长承压与海外机遇形成鲜明“温差”。在此背景下,国际化已从企业战略升维为国家意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国际化布局,“一带一路”倡议更将医药出海纳入国家战略,多重驱动力共同按下“加速键”。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走出去”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中国药企突破内卷、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然而,出海之路绝非坦途。注册是第一道“生死关”。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GMP审计要求全流程数据可溯源,飞行检查毫无预警;巴西ANVISA对生物类似药的审评周期长达3-4年;语言文化差异、本地流通体系、跨国供应链、汇率波动……每一环都是隐形门槛。对中小企业而言,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科兴跨国药企首当其冲快速破局
破局者,往往以速度与体系破壁。科兴制药凭借多年积淀,打造出“同时启动多国注册”的核心能力,覆盖近70个国家的法规响应网络,成为其海外商业化的重要支点。以白蛋白紫杉醇为例,从欧盟获批到英国上市仅用两个多月;在秘鲁提交资料后两个月内获批,较行业平均提速5个月。这种“加速度”,源于对国际法规的深度理解、与监管机构的高频互动,以及多次通过国际GMP审计积累的实战经验。
但这只是起点。科兴跨国药企的出海逻辑,早已超越“产品出口”的初级阶段,迈向“本土化运营”的深水区。公司在埃及、德国、巴西、墨西哥、新加坡、越南等重点市场设立子公司与办事处,构建本地化枢纽,并推动人才结构升级。从合规注册到本地营销,从供应链管理到患者服务,科兴制药正构建一条“全球选品、全球覆盖”的全链条出海体系,不仅为自身赋能,更成为助力中国高品质药走向世界的“出海加速器”。
力求创新,为全球化战略注入动能
与此同时,创新管线的崛起,正为这一全球化战略注入更深层的动能。科兴跨国药企依托重组蛋白、抗体药物、递送系统三大技术平台,聚焦肿瘤、自身免疫、抗病毒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管线占比持续提升,多款产品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在肿瘤恶病质领域,GB18(靶点GDF-15)已在中国与美国同步获批临床,为辉瑞Ponsegromab同靶点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其能显著改善体重、缓解肌肉萎缩,并在改善肌肉结构与代谢功能方面表现优异。凭借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望实现每3~4周一次的皮下注射,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
在特应性皮炎领域,GB12(IL-4R/IL-31双靶点)创新性地实现“抗炎+止痒”双通路抑制,通过阻断IL-31信号通路,实现炎症与神经瘙痒的协同调控,机制更优、副作用更小。目前全球布局该双靶点的企业寥寥,竞争格局良好。同时,为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兴跨国药企积极亮相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IOC2025国际眼科会议等国际舞台,推动研发价值的全球对话与认可。
创新出发,引领中国医药走向国际化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产品输出”到“能力扎根”,科兴跨国药企的全球化图景正清晰呈现——这不仅是应对国内增长压力的策略选择,更是一场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跃迁。以注册速度打通通道,以本土运营构建深度,以创新产品锚定未来,科兴正以20余年的出海沉淀,迈向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跨国生物制药企业。而它的实践,也为更多中国药企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出海范式”: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把药卖到海外,而是让中国创新在全球医疗生态中扎根、生长、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