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教育培训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发布时间:2017-08-23 14:17:55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1、读懂教材: 对这1话题北师大版教材主编张丹、特级教师朱德江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 朱德江老师说: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 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 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捉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在每部份里还罗列了1些具体的课堂实例。

如何具体地读懂1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1试等等) (2)读懂每道习题;(怎样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甚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显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实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现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入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合适自己学生的情形。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1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1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2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3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4读: (1) 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 读中想 想教材为何这么编? (3) 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照 (4) 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1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堕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甚么?即为何?用甚么方法?原来在甚么地方?要到达甚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1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实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现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入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合适自己学生的情形。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1步。
总之,1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是能发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不是能在知识构成进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化历程等等。

2、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读学生相对读教材是难了1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以下: 为何要“读懂学生”?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1: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差异2: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1)“读懂学生”甚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1点点还是毛病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1张白纸,就能够接受新的知识。
(2)如何“读懂”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 (3)经验与分析; (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4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具体怎样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调和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重视揭露数学本质 (4)建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1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捉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成心义的学习,提升本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3、读懂课堂读和懂之间有1段距离,怎样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甚么? (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甚么?课堂上有无实现目标?教师有无调剂目标?有无新生成的目标? (2)反思: a、教的内容是不是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b、教的内容是不是有益于学生的可延续性发展? c、甚么情况下要调剂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
2、读懂怎样教? (1)要读懂每一个教学活动。 反思: a、这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是甚么? b、课堂有无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功能? c、活动有效吗? d、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2)读懂教的策略 反思:教师的发问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指向是不是明确?是不是激起学生的思惟?教师的引导、指点、反馈、评价策略有效吗?
(3)读懂怎样学 读:a、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吗?空间如何?效果如何? b、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c、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d、是不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 反思: a、学生思惟参与度高或不高的缘由是甚么? b、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是真正发挥? c、学生学得怎样样呢? d、学习有效性高或不高的缘由是甚么? 朱德江老师:在教师提到课堂与目标能否兼得时,朱老师形象而风趣的以“鱼与熊掌,能否兼得”打开话题,这是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的问题。在捉住基本的“小鱼”的条件之下,建议老师研究更多好的学习方法,来取得更多的“大鱼”。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