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说:教育机构如何吸引技术人才?
发布时间:2017-06-27 15:47:51
编者案:在教育机构转型互联网的大潮中,IT部门作为重要支持,怎样打造1支工程师团队摆在了教育机构眼前。 1位教育机构开创人曾说,技术需要文化基因、氛围,教育行业不知道技术这帮兄弟需要甚么样的文化,甚么样的工作氛围,怎样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西安新东方信息管理部总监崔晓男此前曾撰文称,工程师之所以不愿意到教育机构上班,与教育机构的硬环境、软环境相干。软环境是针对这群人公道的支持、工作氛围等。 那末,教育机构如何构建工程师工作氛围?崔晓男已在新东方供职近5年。在他组建工程师团队进程中,摸索了1条构建工程师工作氛围的路径,也许能为同行提供鉴戒。 甚么是氛围? 能够查到的定义是这样的:氛围,是指在1个范围中逐渐构成的,具有1定特点的,可以被成员感知和认同的气氛或环境。 那末问题来了,气氛和环境都是很难量化的东西,如何判定这个气氛或环境是被成员可以感知和认同的,每一个人对同1事物的感知和认同都会有些许偏差,那末又如何来设定这个标准?所以那是1种感觉,它不能被绝对准确的文字来精确描写。 为何在1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你想和朋友谈心的时候,更多的是去咖啡厅点1杯饮料,边喝边说,而不是去小吃摊坐在小板凳上结伴来1碗凉皮,边吃边聊? 为何平时吃饭大声嚷嚷随地乱扔垃圾并且爱吐痰的朋友,出了国的时候跟换了1个人似的,讲文明懂礼貌,但回到国内的瞬间又变回原样? 为何很多教育机构完善复制了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却仍然走不进工程师这个群体的心里,他们仍然在教育热潮的外围犹豫、徘徊和观望? 带着这些问题,趁着晚上吃饭的时候,跟身旁的IT圈的朋友聊了起来,谈话中说起年前1件事,1位刚当上妈妈的女孩由于家庭缘由从北京回到西安,希望能找到1份相对稳定、薪酬不错、加班少1点的工作,由于她在当妈妈前,供职于国内IT龙头企业,做数据发掘和分析,还有领导团队的经验,经过朋友的介绍,我跟她有了接触,经过几轮面谈,我代表的教育机构有幸成为她最后的两个选择之1,对手是国内另外一家IT超级巨头。 她告知我,教育的强需求、年轻阳光的团队和人性化的管理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她已有些厌倦了传统IT企业中的生活状态,那个时候,由于有了克服传统IT巨头的希望让我1度欣喜若狂。 但终究我们还是失去了她,那家以加班闻名的巨头IT企业完胜,我眼睁睁的看着她回到了那个她熟习又厌倦的环境中,失败的缘由很简单,由于这里给不了她茁壮生长所需要的符合专业发展的薪酬、火伴和支持。当我送她离开的时候,自己都感觉有些忙乱,1个人愿意承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愿意投身教育这个行业,1定是出了些甚么问题,我仿佛知道答案,仿佛又难以开口。 故事讲到这里,朋友问我, “你为何会来到这个行业?为何还能做5年?” “刚来的时候,我也不爽,不停的辞职,但很多因素让我留了下来,后来我渐渐觉得我对这里的事,对这里的人,对这份事业,有自己的1份责任…” “我X,你这纯洁就是跟这个行业谈恋爱的感觉么…” Bingo,教育机构与工程师的爱情,就是这个。 教育机构要真正构建工程师可以适应并能久长生存的氛围,有来电的感觉,必须双方1起努力,就像谈恋爱1样,只有单相思是没用的。 教育机构需要改革本身获得更多优秀工程师的青睐和加入,工程师们也需要改变自己积极的融入教育这个行业。这个进程中教育行业作为主导方和优势1方,需要更多的创造和改良条件,便于让工程师这个过去不曾在这里生长的种子能够发芽生长,开枝散叶,真实的融入进来,否则只喊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很多教育机构目前用对付老师的方法+模仿互联网企业的工作环境的简单打法来吸引工程师,也很正常,由于大部份教育机构的核心决策层都是教师出身,很少听到工程师背景的能在这个行业进入核心圈,自然也就很难影响相干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也看到很多教育机构搭建了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购置了奢华的装备,模仿互联网公司提供个性化的休闲文娱设施,不可否认,在氛围建设中的硬性环境环节,教育机构做的愈来愈好了。但由于缺少对这个群体的深层次认知,感觉这样的做法仿佛所带来的工程师向心力和吸引力其实不强,那个迈进教育门坎但终究选择回到IT企业的女孩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软性环境的搭建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要素,就像恋爱中有钱,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教育机构与老师的先天属性,就决定了他们更像是亲人。而教育机构与工程师的融会,更像是与生命中1个注定会遇到的人,要谈1场像琼瑶阿姨小说中描述的那种百转千折、大张旗鼓的恋爱。 要构建工程师工作氛围,很简单,爱上他们! 第1级,相互了解,充分的相互了解。就在头几天,1位老师告知过我,“作为老师,其实IT有和没有对我们来讲没甚么区分…”这句话曾深深的刺痛了我和我的团队,但后来看到,大家上课用我们制作的课件,吃饭都在低头看手机中我们制作的App或视频,在校区使用我们搭建的WiFi时,也就释然了,不是不重要,只是不了解罢了。 教育机构与工程师还处于恋爱中的磨合期,都需要了解对方爱吃甚么、穿多大鞋、爱看甚么电影、看甚么书等等生活习惯,这是后续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教育机构在构建氛围第1层级的时候,需要多创造相互了解的机会,明确工程师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内部良好的沟通氛围,加速工程师与传统教育机构中的人的深入了解。 还有性情差异,教育行业中的人多属于高表达型,而这恰正是大多数可以对着电脑坐1整天而不说话的工程师们不善于的,而在教育与互联网接合的进程中,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工程师团队跟传统教育机构中的群体进行深度多频次沟通的,沟通对象从安静的代码字符和运算原理突然变成活生生的口若悬河的老师们或老师们出身的管理者的时候,这个进程这就好像让郭德纲和王宝强比赛说话,胜败可想而知。 所以需要教育行业在面对他们多1些耐心,多给这些平时面对电脑多过于面对人的工程师们1些时间,多创造工程师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而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行业工程师,也要积极主动的提升本身的表达能力,把精深的技术讲的能让大家听得懂,通过有效表达获得教育行业中的人的支持才是王道,这其中,要多主动要求、乃至主动创造双方的沟通机会。 别忘了行业节奏,工程师所处的领域是更新速度最快的行业之1,随着迭代和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生存技能总是被无底线的刷新,我们能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深切的感遭到这1点。 艺术和科技总是交替着影响着我们所处时期的进步,在经历了伟大的艺术时期以后,目前是科技作为主导气力在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这样的更新迭代速度和重复使用率低的特点就跟教育行业的状态构成鲜明对照,会有很多老师的状态还处于高重复率的体力劳动阶段,而教育产品体系的更新和变革相对较慢,这个节奏差就会让两方出现适配性偏差,在这方面就很难共振,牵扯到改变工作习惯和行业属性的问题,教育机构就是要在这个进程中摸索,在建立了解的进程中找到共振点,让双方能够联动起来,工程师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相干活动中来,教育机构也能提升产品服务思路,加快迭代速度。 最后还有最容易忽视的业务模式差异。教育行业1般都是先报名交钱,再上课,学生和家长在课程中对老师讲课的方式影响程度较小。 而在工程师所在的众多IT传统行业中,1般都是先收客户小额度的预支款就开始干活,根据工程进度来支付对应额度的款项,常常在最后的收款上出现问题,并且在工作进度中,要随时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原有工作内容和流程。 这两种业务模式的差异造就的两个行业是对业务回报时间是有心理落差的,这1前1后就会让教育行业对需要长时间工作才能看到结果乃至没有结果的工程师工作模式缺少1定的耐心和信心,1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曾有1个教学部门希望我利用1周正常工作内的闲暇时间免费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为该部门开发1个App。 如果能够充分的了解对方,那末恋爱第2级,建立信任,从而竖立共同奋斗的目标。 “行业革命者”,这顶互联网头上的帽子,在教育行业看来,也扣在了工程师们的头上,每天都喊着变革教育行业,在教育机构和老师眼里,仿佛工程师们身上都带着些许的杀气而来。还没接触,就已产生了隔阂,第1印象特别的不好,所以致使了了解不足,影响了信任的建立。但其实工程师的工作就像又厚又软的床垫,只会让这张床睡起来更加舒服,而不会侵占你原本的任何空间。 吸引人从而开始建立信任时,比较有效的有两个方面,1是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1个是取得较原来更多的认可,工程师也不例外。 首先教育机构必须建立工程师认同且有关联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这个目标是与自己息息相干的,而且是1种主动而非被动的关系。目前的现状是,在互联网和IT技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电脑和网络已是很多教育机构平常工作中离不开的工具了,但目前大多数机构的领导者不具有充分理解技术和业务关联的能力,只是觉得教学工作的进行对技术的依赖愈来愈大,而不是真实的从内心需要工程师群体的主动协助,所以在被动的情况下招募了很多工程师来做基础的保护工作。 乃至有很多机构是为了充面子,觉得没几个人在学校弄网络好像跟不上潮流似的,举个例子就是很多机构开了微博微信,根本没人更新或应付的乱发东西。 简单来讲,目前工程师的能力和工作成果完全受限于教育机构对IT的认知程度。二者完全没有共同目标,工程师进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这个行业,通过技术和思惟和工作方式提高这个群体的效力,改良教育流程,影响并创造下1代的老师,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学校。而学校的需求是保护好网络,把校区的电脑修睦,老师讲课的投影装备运行正常,做网站、App、微信宣扬课程,利用网络扩大营收渠道。 不在1个频道上,优秀的工程师是看不上这样的机构,更别说全身心的跨行投入了,就算被各种缘由晃进来了,也会在每天的怀念中很快离开。就像恋爱中,你投入爱情不能只是为了生孩子,如果两个人在思惟思想上没有办法统1,言语、行动、意识不在1个节奏上,1定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情绪堵点,长时间积累就会构成梗塞,进而构成矛盾的爆发。 其次就是认可,多是目前教育机构最成心识改进但又做的做不好的1点了。工程师在自己的领域和公司里是绝对被认可的,就像老师在教育机构里的地位1样,而到了教育机构就完全反转。突然想起我在高中分班的经历,高1第1个班级,大家都是新人,很快打成1片,1年的时间充分建立了信任和友谊,高2文理分科,1些人包括我分进了别的班里,结果开学第1天直接被扔到了最后1排,连选择坐位的资历都没有,致使的结果就是在分班后的1段时间里还是下课后找原来班里的小火伴玩,1短时间内跟现在班级的同学完全对不上节奏,现在的工程师在教育机构就是这样的感觉。 工程师也是人,干活也需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老师需要资料库、助教、教务、投影、音响、教室、教研这些软硬件环境1样,工程师的工作也需要大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互联网上“免费”的概念深入人心到使人发指的程度,工程师们写出的收费软件都被破解免费下载,电影院里的电影被盗版下载,音乐家弄死几亿个脑细胞写出来的歌抵不过电脑里互联网上鼠标轻轻1点,这样的习惯致使很多人的直觉就是凡是跟互联网和IT沾边的东西不是免费的就是便宜的。 工程师们的劳动价值在教育行业严重缩水,致使生存环境愈来愈差。不过相对硬性的环境,软性环境更加不给力,第1层级的了解不足,第2层级的信任缺失,很直接的感觉就是言行不1。可以仔细看看身旁的教育机构,大多数机构仍然每天嘴上喊着互联网思惟,而扔下手机关掉电脑就去闷头发单、贴海报。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工程师们画下了太大的饼,而根本没有让他们吃的意思。我们是真心的需要这些人的帮助,还是需要他们来充场面? 不过教育行业里对工程师很多的不信任来源于在早期很多合作失败的案例,许多脑筋灵活专业不过硬的“先驱”充分的利用了初期教育行业对工程师群体不了解的大背景,先冲进了教育这个金矿折腾。 最简单的1个例子就是在很初期的招聘中,教育机构乃至不知道怎样招聘工程师,最少老师还可以试讲,工程师讲得东西根本听不懂,所以就是简单地聊1聊,觉得这个人态度好,能了解行业,人品靠得住就招进来了,致使的结果就是各种项目无头无尾,工作进程中没有系统化的管理和监控,让这些人欺骗教育机构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也毁掉了这两个群体间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1种因果。 感情中,第3级是畏敬,对人,保持尊重,对不懂的东西,保持畏惧,确保适当的自主性,就像爱情中即便再密切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产生美。 最常也最讨厌听到传统教育群体里面的人说的1句话就是 “谁让你们这些工程师来了,不满意就回去你们的行业好了,也没人请你们过来!” 最常也最讨厌看到的现象就是1些老师教课优秀就觉得可以弄定1切,对工程师的行业极度不尊重,曾有1位老师让我用半天的时间给4个完全没有IT专业背景的助教培训如何具有设计感、如何写代码、如何作微信营销和如何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处理视频,这就好像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让1群连分数加减法都不会的人学会高等数学。这样的情况在谢绝以后更多换来的是老师群体和这个行业的不理解和误解。 一样,工程师里也出现对教学人员看不上的情况,觉得技术可以天翻地覆,改变1切,对处于科技含量较低的教育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和教育流程严重的持否定态度。教育存在了几千年,知识的传递基于人与人的信任,而这是这样的教育模式让你我变成了今天的工程师,所以对老师、对教育1样要保持畏敬的心,任何有效的情感交换都是双向的,都多为对方着想,才会逐步建立深厚的感情。 我们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团队中职位名称为“网络管理员”更换为了“网络工程师”,这不单单是1个名称的变化,更体现着1个教育机构对专业人员专业化认知的加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知大家,这些人是工程师,不是网吧的网管。 所以每一个教育机构在找对人的条件下,如果能够给予工程师们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尊重他们的人和人格,相信他们的专业和专业性,教育机构会收获的不单单是1群优秀的工程师,更是两个行业的相互尊重和真实的融会。 最后1级是平常心,来保持久长强健的关系。甚么事到了最后都怕坚持,从前在互联网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教育机构不需要工程师,当互联网开始影响教育行业的早期,大多数教育机构仍然觉得不需要工程师,当互联网开始影响这些机构收入的时候,工程师这个群体突然走入了教育行业的历史舞台。如果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大环境和科技发展这样的背景影响而被动的需要工程师团队,那末当这股浪潮退去,这些机构是不是仍然能够对科技、对工程师抱有久长的耐心和信心就是是不是能够真正久长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了。就像每段爱情开始的时候总是大张旗鼓,但豪情褪去以后都大都草草结束,而我们最羡慕的都是夕阳下年老夫妇的背影中仍然握在1起的手。 写到这里,我们来尝试回答1下上面的问题。 氛围是甚么?它是1道光,照亮着你的内心,让你看到心中所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教育机构如何构建工程师工作氛围?充分了解,建立信任,相互尊重,保持1心,让爱产生。 从目前的视察来看,其实不是每个教育机构都需要工程师,特别是23线城市的很多机构,现在的很多机构不把精力放在课程、产品、服务的提升上,而是随着还没看清楚方向的趋势大喊互联网万岁,用各种还没有理解透彻的东西在本来不成熟的体系上乱涂乱画。现在的很多教育机构,不用做互联网,不用请工程师,不用做App,多重视老师培养、提升课程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给用户多1些笑脸,把心思放在关心学生、关心家长、关心老师上就能够到达业务量的增长,如果连这些最基础的东西还不用心,没想明白,做扎实的话,那末感觉简单地招募1些工程师,堆人堆钱就能够玩转互联网的话,那结局注定是“呵呵”了。教育这个行业终究面对客户的是课程、老师和服务,不是海报、单页和讲座,更不是PHP、MySQL和Objective-C。 我是1个在教育行业混了5年的工程师,但说心里话,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心去改变的人很少。如果1篇文章就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也轮不到我来写这些文字了,但就是由于起到的作用会非常小乃至没有作用,所以才需要愈来愈多的人去关心、去重视,不停的说,不停的做,改变才会渐渐的产生。不求这些文字能够引发多么大的反响或工程师工作氛围的改变,但如果能让身处教育行业的你多1分对工程师这个群体的了解,那末我的目的也就到达了。 下课...起立,工程师,1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