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注入保险企业
发布时间:2017-03-06 03:31:35
“工匠精神”指的是1种精工制作的意识,1个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寻求出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鼓励企业展开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府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塑造。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寻求短时间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固然,任何行业的终究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的引入,正是为了助力企业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保险行业急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1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惟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1丝不苟、对完善的孳孳寻求,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类凝神专1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保险领域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保险行业应坚守品质经营,践行“工匠精神”。事实上,目前的保险行业相对浮躁,对保险企业而言,避免盲从、坚守独立的精神就显得尤其珍贵。保险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方面需要默默坚守,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得到时期传承,让中国保险行业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应当摒弃“君子不器”的落伍观念,躲开喧闹,回归宁静;谢绝追风,坚守内在。
近两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涉水保险。这其中,有脚踏实地做保险的,也不乏期望打着保险旗号赚快钱的。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没有优良的产品,只1味地寻求短时间利益,保险企业注定走不长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保险企业不但要有别具1格的创意思惟,捉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寻求细节和质量,用扎实与可靠的产品、服务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的窘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惟有如此,才能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惟有坚守品质经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险企应培养“工匠精神”,塑造企业文化:
首先,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突起,人们物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便宜、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便可;但30年后的今天,这类观念已落伍,“便宜实用”已没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关注品位与档次。
第2,把“工匠精神”打造成软实力。“工匠精神”是企业的1种软实力。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新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真实的“工匠精神”,也势必成为每一个企业生存的必定准则。保险企业也必须紧跟潮流,从粗放走向精致,从低端走向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尊重与爱好。
欲速则不达:稳健第1、速度第2
“工匠精神”有3个特点:
第1,“慢”。“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经营企业要始终如1地坚守“稳健第1、速度第2”的原则。
其次,“专”。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具有1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爱“钻牛角尖”。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某1点发力,通过聚焦、专注构成1种气力,终究打造出精品。
第3,“创新”。1款新产品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即便1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通过对“工匠精神”的不懈寻求,在创新求索中把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发给消费者,让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超出消费者的期待,终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爱好,在市场中立足。在有“匠心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久在行动中,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
现代社会的“效力观”,的确与传统工艺对精雕细琢的强调有些许冲突,但2者并不是完全矛盾。1味寻求效益最大化,其实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宏扬“工匠精神”的“专”和“创新”优势,在掌控品质坚守的底线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度的溢价,大胆创新,寻求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