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巴又找朋友们集会聊理财话题去了,这1次的主题是保险。
有1位朋友A吐槽,保险行业的朋友给他介绍了1份保险。这份保险包括了主险和许多附加险,1年缴费3000多,交30年,如果这30年得了重疾或出了意外都可以赔付,如果30年安然无恙,则保费都可以取出来。由于关系不错,这份保险又能1举两得,所以A当时没想太多就买了。
过了1些天,A渐渐有1种买亏了的感觉。他取出手机,打开相片薄,指着拍了照的合同说,30年,钱都不知道贬值到哪里去了,这么算肯定是亏了,哪里还有甚么理财的功能。合同还搀杂了各种附件保单,复杂得看不懂,这其中该有很多用不着吧?
此话1出,当场就有好几人出声附和:就是,每次买保险都是1大堆烦心事,总要给我们推荐这推荐那,这个险种收益高,那个险种保障好,最后把人给绕进去了。
以小巴的经历而言,保险是少不了的,怎样配确切是个问题。同时在坐的还有B——1位资深的保险公司内训师,小巴便询问他的意见。
他向A要了手机,翻看了1遍合同,摊了摊双手,很是无奈地对A道:
“其实啊,这位朋友帮你配的保险,算是蛮对得起你了,最少绝对没有坑你,保障已做得很不错了。但是你有这样的误解,他肯定也没有解释清楚。我做了这么多年保险公司内训,这个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他说,保险是甚么呢?最初设计,是为了应对预感不及、突然到来的、对家庭财务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比如:
家里经济支柱突然身故,收入突然断了;
家人患重病,要1大笔医药费;
1家之主张外残疾,不但没收入,还需要人照顾。
……
很多人各交1笔钱,凑在1起就变成大钱了,而其中只有1小部份人会碰到这些倒霉事,这个关键时候就从这1笔钱中拨1些出来雪中送炭。后来有人觉得,他们1直没有碰到这类惨事,如果每一年都要交这样1笔保费,岂不是浪费了。
保险公司想了想办法,说那你多交点钱,我拿去做投资赚赚钱,其中的1部份收益相当于保障费用,如果你1直不失事,剩下的收益连同本金还给你,就当给你免费保障了。明显,保险公司也不是开善堂的,除掉了报账费用、公司运营本钱和可能的利润,收益肯定不会高。
保单费用=保障的钱+投资的钱+运营本钱
A这份保单,可以到期还钱,就能够这样理解,如果得了重病、出了意外但人还活着,要给你1笔医药费;如果人死了,继承人也能够得到1笔钱;如果1直不失事,到期了还钱,乃至给你略微多加了1点。A的朋友给他配的保障其实很足,这个额度想必也是斟酌到了A的实际情况。
注:目前很多人寿类保单都有类似的设计,包括了主险和多项附加险,但是各项险种所覆盖时间有所不同,有的毕生,有的有年限。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我们还是常常有1种受骗感,那说明,在全部流程中总有1些地方出了问题。
从内训师的角度而言,保险经纪人在销售时最少常犯两种毛病。
第1,常从单1险种动身推荐,只讲单1险种的好处,不讲求整体均衡配置。保险,目的是不要让这些倒霉的事影响生活,应当斟酌综合配置,最少覆盖所有的大项风险。这就像吃饭荤素搭配,牛肉营养再好,也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必须营养。
第2,强调理财重于强调保障。其实保险设计的理财功能,如前文所说的,还是为保障服务的,只是后来愈来愈偏离了,变成了1种强调赚钱的产品。
经纪人的收入遭到提成影响,那末一样的险种,带有投资理财功能、金额更高的那些,自然更加受其欢迎。这个进程中,谎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如果我们不仔细寻根究底、不仔细算算账,很多时候就被无意识地“引导”了。这也就是我们买了保险,常有1种好像被骗的感觉的缘由。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保险经纪人太坏了。那小巴要说,他们只是履行人,遭到鼓励制度的引导,做最有益于自己的选择。而保险公司也同理,设计更受欢迎的、带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
另外一方面,保险经纪人是1份进入门坎极低的职业,活动性也极高。保险公司对从业者的培训也相当短视,从保险公司“打鸡血”式晨会便可窥12。在1个高活动的行业,任何长时间人材的大范围培养,都是1种赔本行动。这反过来,又致使保险销售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乃至歹意讹诈行动的进1步泛滥。
个体间的理性决策聚集起来,成为供需双方的重复博弈,1来2去,行业的坏名声就落下了,口口相传“1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
这是1个行业的生态性演化,自有运转逻辑,要打破它,就要改变这个生态初始条件,可能性有3:
其1,需求1方,消费者习惯的改变;
其2,供给1方,保险公司的行业性自律;
其3,生态外在气力参与,如监管和法律层面强迫建立行业底线。
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香港,保险业的口碑与信誉,与本日中国相比,一丘之貉、相差恍如而已。
70年代中期,日本金融厅制定保险销售体制的整备改良3年计划,严格限制了从业者的准入和培训,同时严格规范销售,重办不良销售行动。
80年代,港府颁布《保险公司条例》,设立香港保险业联会,严格规制从业基础。
数年过去,日本与香港保险业,面目1新,时至本日,照旧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市场之2。
固然,也别忘了,行业整肃都有1个严格的条件,都是在经济起飞,中产阶层大范围出现,服务需求提升的阶段,因此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险公司能够从过去的模式中抽身而出。换言之,如果更好地服务能够赚到更多钱,好的服务自然会出现在市场上。
而在此阶段,政府在宏观上,常常还有1些更大的谋划。比如,70年代,日本正从滞胀中谋求产业转型与升级,而80年代,港府则正在尽1切可能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性保险中心。
这就是商业的演化,你觉得,究竟是监管改变了市场,还是市场改变了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