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网讯:在当前的污染背景下,今后,首都的“1卡通”,也可在天津公交车上使用;首都新机场走高速可直达河北……在京津冀3地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这些假想都有可能实现。记者得悉到,今年京津冀将大力推动交通计划对接,包括3地将同期开工建设京台高速在内的多条高速等。
“近期3年的具体工作正在编制,交通计划要与3地的产业格局和城市布局同步调剂。”北京市交通委计划处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时流露,“国家正在结合3省市的要求统1编制交通计划。”
围绕北京的大外环公路正在建设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纲领(2014⑵030年)》,北京将着力打造京津冀“1环6放射2航5港”的交通1体化体系。“1环6放射”指高速路网方面的3地互通,而1环是指全长约940千米环绕北京的大外环绕城公路。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其中北京与河北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天津与河北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天津与北京有4条高速公路相连。
北京的高速路边界与河北对接点最多,买通“断头路”构成完全的6个方向高速公路网是今年的工作重点。目前,河北已开建部份大外环绕城公路。预计建成后,能连接北京周边6个方向的高速路网。
北京市交通委计划处负责人介绍,北京今年也将有多条高速路与河北同期开工建设。“京石2通道,实际上是所谓的京昆高速,今年力争通车;国道111去往河北丰宁方向今年也要力争开通。”通车后,北京正南方向就有京石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两条高速通道。
该负责人还流露,以天津方向作为主轴已有京津唐和京津两条高速路辐射。作为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第3条高速路,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准备同期开建京台高速。
京津冀主要城市均能1小时到达
除高速路网,京津冀1体化航空、铁路大格局也已构成。
2013年12月,津秦高铁开通运营,买通了京津冀3地之间的“卡脖子”路段,运力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快速客运通道,极大地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目前,随着京津冀高铁线路的发展,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均能实现1小时内或1小时左右直达,构成1小时都市圈。
另外,对空气重污染对航空运输酿成的较大影响,3地正在探讨航空铁路联运,包括天津机场和京津城际互联,石家庄机场和京石高速互联,今后还将建设两条客专—京9和廊涿联通北京新机场。
3地全路网运行状态将同享
3地交通协同发展更重视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依照空气重污染预警,北京、天津、河北3地将共同响应,最直接的体现是3地机动车停驶办法相同。
在北京市交通运行调和指挥中心里,1块大屏幕专门用来显示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而来自河北、天津和周边省市自治区的高速公路通行信息也会在大屏幕上转动。据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如果遇到严重雾霾影响到高速路通行,北京的运控中心会收到相邻省市的高速路信息通报,交通委会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和广播电台向市民播发。鼓励市民参入环保展会等活动。
“目前的3地调和管理,主要还是信息的互通,今后斟酌将3地全路网的信息接入。我们会积极与河北、天津协商,尽快同享路网信息。”指挥中心负责人说,北京目前已具有这样的技术。
对话北京市交通委计划处副处长安志强
国家统1编制京津冀交通计划
记者:京津冀3地交通协同发展有甚么计划?
安志强:目前的工作是依照总书记提出的对京津冀建立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本钱的综合交通网络来展开的。3地交通主管部门和发改部门也在沟通,国家也在结合3省市提出的要求统1编制交通的计划。
记者:3地会打造怎样的交通格局呢?
安志强:实际上京津冀1体化航空、铁路、公路的大格局已构成。大概是单点为中心结合放射式的路网,围绕北京构成940千米的大外环。目前大外环部份已建成了,剩下的490千米有的正在建,届时为过境的大货车提供了承载区域。另外,公路铁路在大宗能源运输上也会调剂比重,之前是公路多,现在调剂到铁路,这样更公道。
记者:北京的轨道交通是不是会延伸到河北?
安志强:是不是延伸取决于城市和产业发展需要。轨道交通有很多制式,比如地铁、城轨、轻轨等。北京到天津那末长距离,用地铁是不能承受的,可能利用现有的市郊铁线路来连接。50千米到70千米这个出行距离,用甚么轨道交通制式也正在探讨中。
记者:在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中,北京把自己放在老大哥的位置吗?
安志强:这些都谈不上,京津冀本身是1体的定位很明确,北京不能自己发展自己,交通发展缺不了他人,他人也缺不了它。
声音
记者采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表示3地的交通发展,不是简单的修公路铁路连接,而是要基于综合交通网络和产业升级转移的空间协同关联,构成贯彻东中西和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的交通网络,构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的格局。
这其中关键在于将以道路为主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成以轨道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模式来组织城市。
积极构建城际快速通道网络,将支持北京、天津、石家庄中心城市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带动引导作用,并增进区域的合作与分工,和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