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网讯: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各个地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
武汉市,汉口龙王庙公园内,1块石碑镌刻着汉口来历。“汉口者,汉水入江之口也。”明朝成化之初(约为1465年⑴470年),连年大水,汉水自郭茨口下改道,于龙王庙与南岸嘴间构成唯1入江之河口,即汉口。
汉水改道,造就了大汉口数百年商埠繁华;两江交汇,时期赋予大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复兴大武汉,长江经济支持带蓄势待发,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正当其时。
实行双带驱动 突显交汇优势
“舟楫所萃,上自3巴、两粤、南楚,下迄江、淮,西则密迩荆、襄,商船连樯,几于遏云碍日”。汉江航运,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
如今,汉江武汉段河道中心线全长50余千米,沿线计划有青锋、舵落口、蔡甸、永安堂4个港区及东西湖新城、蔡甸港口产业园。
武汉河段是汉江流域船舶最密集的水域之1,航道到达Ⅲ级航道标准,终年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目前船舶年流量已达4万艘次。
新的1轮汉江开放开发,武汉以产业为支持。工业方面,武汉构成了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通讯电子、食品烟草等1批特点产业链。
看服务业,江汉区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区,口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区被肯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汉阳区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园区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同时,东西湖“4季吉祥”乡村休闲游、蔡甸索河生态旅游区、知音湖旅游度假区、汉阳区龟山等,迎来游人无数。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环保展会等活动。
看农业,武汉市3个涉农区耕地面积77.98万亩,林地面积27.83万亩,养殖水面35.6万亩。莲藕、大闸蟹、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范围初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范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7家,年产值360亿元。
从“两圈1带”到“两圈两带”,地处两带交汇,武汉市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义不容辞。
发展生态经济 破解时期困难
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市整体思路明确:围绕湖北省“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突出“生态文明”这1建设重点,依照《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整体计划》的要求,有序展开各项工作。
汉江生态经济带,重在经济,难在生态。武汉市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有3大战略斟酌。
1是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衔接,将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5位1体全面发展。
2是做好与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衔接,通过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影响、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成良性互动机制。
3是做好与湖北省“两圈1带”战略的衔接,通过汉江流域的纽带和支点作用,打破区域分割和各自为战的现象,带动“两圈1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融会发展,构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凡是向汉江排污的新、改、扩建项目,1律不批;坚持展开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消、关闭了1批沙码头、水上作业点和水厂上游危化品码头;依法取消了1批“105小”、“新5小”企业,对汉江流域有关企业实行“退2进3”战略;坚持在汉江武汉段4个断面、水厂取水水源和汉江主要排污口进行监测。
多年来,汉江武汉段水质保持3类水质。汉江开放开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使环境逐渐改良,已成为武汉市社会各界的共鸣。
探索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红利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走出1条新的发展之路?
“必须靠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武汉市将侧重从3个方面,探索实践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区域综合调和机制。可鉴戒美国田纳西河开发经验,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上下游统1调和管理机构,建立纵向沟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管理。
创新区域投融资体制。设立汉江流域产业开发基金,重点支持汉江流域特点产业基地、分蓄洪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筹划建立流域性发展银行——汉江发展银行,为汉江开发提供“源头活水”;鼓励民间资本联合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投融资平台,支持汉江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争取中央和省设立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水源保护投入力度;严格实行和规范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履行入河排污审查与监督制度,构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体制创新天地宽。武汉市,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开辟1条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新路。创造美丽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