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网讯:最近几年来环境污染治理日趋被重视。而其中的湖泊保护也是重点。太湖,作为我国第3大淡水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浅水湖泊,其流域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居全国之首。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达,水网湖荡密布交错,污染源类型复杂负荷高,湖荡湿地、湖滨带和湖体生境等受损严重。
近来,太湖屡屡爆发蓝藻水华,2007年曾引发无锡饮用水危机事件,直接要挟周边百万居民用水安全。
太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3湖”之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依照“控源+治河+生境改良+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思路,针对太湖流域环境敏感和重污染等区域,展开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清水资源化、后续保护难等问题。
贡湖示范区水质好转,但经济效益转化机制需创新
站在贡湖大堤上,向南纵目远眺,广阔的水面烟波浩渺,远处能看到无锡东、南泉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这两水厂约占无锡供水量的80%。当年就是在这里爆发蓝藻,致使无锡市自来水发黑发臭的。
但是,当你把视野转向北侧时,就可以看到被大堤所围出的另外一片水面。这里湖水清澈、水草丰茂,数群野鸭时而悠游盘恒,时而腾空飞起。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志刚告知记者,被围出的这片湖面是水专项贡湖生态修复模式工程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区。这片区域曾鱼塘密布,淤泥里富集了大量营养物资。遭到夏季季风影响,蓝藻被吹到贡湖北侧并聚集起来,蓝藻腐烂后会直接影响到退渔还湖区的水质。
因而,水专项课题以贡湖北岸的湖滨带为研究区域,把贡湖退渔还湖区、亲水河部份水域作为核心示范区,针对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现状,以“研发、优选、集成、整装、模式化利用、大范围综合示范”为工作指点,依照“河湖同治、梯级消纳、生态重建、协同进化、内外互动、清水还湖”的技术思路,创设本土净水生物生境恢复与快速繁殖技术,和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模式。
通过调剂塑造地形,绿化种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培养种植50多个品种的水生植物达上千亩,投放8个水生动物品种等,打造计划化的清水示范区,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污水进清水出”。
示范区的水质好转使人欣喜,但随之而来的“提水潮”却让吕志刚感到头疼。“居民常常拿着水桶到示范区来提水,回家用于饮水、煮饭、浇花乃至冲洗地板;渔民养鱼的水也是从我们这里提的。1两个人没甚么,但架不住人屡次数多。”吕志刚说,国家和无锡市给了1部份项目经费,但相当1部份钱还是公司自己垫付的。目前,示范区跟贡湖其他区域的水系还没有完全连通起来,清水如何资源化,怎样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赢,是重大专项拟突破的机制创新问题。
太湖由中度富营养变轻度富营养,治理力度还需加大
除生态修复外,太湖治理还突破了多项治理技术瓶颈。如针对乡镇工业行业种类全、中小企业多、污染突出等特点,提出“产业布局优化调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末端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多手段水环境长效管理”全进程减排模式;针对畜禽粪便堆肥碳氮损失率高、出水难达标等现状,构成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区域污染减排整装成套技术;针对农田施肥量大、氮磷流失严重问题,突破营养综合调控氮磷减排,生物资能转化与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等。控源、修复等成果还在阿根廷及云南、新疆、黑龙江、广东等18个省、自治区100多处得到推行利用。
据环保部提供的材料显示,通过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富营养化控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湖体综合营养状态由“105”末的中度富营养转变成轻度富营养,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良。与2008年相比,2012年环太湖15条重点河流水质污染整体由中度转向轻度,劣5类河流由8条减少至零;氨氮、总磷入湖总量分别降落了31%、23%。
“接下来,还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升控源力度;延续推动小流域生态治理,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强化湖体生境延续改良,提高湖泊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太湖流域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实行统1监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研究员说,太湖流域触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需统1监管、落实职责和生态补偿等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滆湖生境改良明显,但后续保护需加强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湖西地区,太滆运河和漕桥河是连接滆湖和太湖的主要通道,约占太湖入湖水量的20%。课题实行前,滆湖水质为劣5类,总磷、总氮超标严重,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太滆运河和漕桥河的水质也为劣5类,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总磷。
“太滆运河与湖荡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负责人、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毅敏说,滆湖作为太湖上游的主要湖荡,也是太湖的前置库,其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对太湖水环境改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滆湖—太滆运河、漕桥河—太湖的河湖相联水系的特点,课题首次提出了“河(湖)口污染拦截—上游湖荡净化—河道水质改良—湖泊保护”的河湖相联水系污染控制模式和成套技术。
张毅敏说,河湖口污染拦截,就是在入河、入湖口构建前置库系统进行污染拦截。前置库系统采取新型复合式生态回廊技术、风能等天然能源驱动提水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优化库区空间布局,增加了进水—基质接触面积和水力停留时间,从而增强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沉降吸附、微生物降解、动植物吸收等作用,实现对入湖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水域生态修复。据悉,经前置库工程处理后,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了45%、39.3%、35%,水质提高了1个等级。
由于滆湖的污染外源未断、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生植被衰亡、底质条件卑劣,课题针对滆湖不同区域生态结构特点,研发了先锋植物快速繁育与控制技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控藻除磷技术等,提升了从沿岸带到敞水区的湖荡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在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区,水体透明度平均提高了35%,总氮、总磷和叶绿素含量平均去除率到达20%以上。
在河道水质改良方面,课题从河流沿岸区域污染负荷削减、河道自净能力提升入手,研发了集镇和村落多种污染源系统控制、以废治废和就地消纳技术,进行源头减污,集镇、村落陆域示范区污染物总量削减35%以上,太滆运河和漕桥河入湖水质明显改良。
不过,张毅敏也强调,没有工程是万年“青”的,即便当时工程做得再好,后续管理跟不上也不行。也就是说,治水工程不能仅靠科研人员,地方政府必须把做好的科研工程接收过来,继续保护好。
但是“生态工程不同于其他类工程,虽然生态效益大,却其实不1定能马上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地方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机构编制,没有专人来管理生态工程,现有的人手又忙不过来。”张毅敏感叹道。
背景资料: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5湖,为中国第3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千米,有大小岛屿48个, 峰72座。这里山水相依,层次丰富,构成1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 在观赏太湖风景同时,还可旅游江南名山、名园,探考历史。
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为吴越文化起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迹遗存,如年龄时期的阖闾城越城遗址、隋代大运河、唐朝宝带桥、宋朝紫金庵、元朝天池书屋、明朝扬弯1条街、 宜兴3洞、无锡3山和苏州东、西洞庭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