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古今文化

用戏曲形式演绎非遗曲目 聊斋俚曲创新中盼传承

发布时间:2017-02-19 00:13:01

  用戏曲形式演绎非遗曲目 聊斋俚曲创新中盼传承

   当晚的表演,分为《求骂》《王6郎》两个剧目和《姊妹易嫁》《环保卫士》两个选段。图为剧目《王6郎》。 沙见龙 摄

  用戏曲形式演绎非遗曲目 聊斋俚曲创新中盼传承

  聊斋俚曲晚会5日晚在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博淄川区上演。“俚曲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自清朝至今已传唱了3百多年。图为剧目《王6郎》。 沙见龙 摄

  身着各色戏服,说唱着具有当地方言特点的俚曲,演绎着《聊斋异志》作者蒲松龄笔下的故事。聊斋俚曲晚会5日晚在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博淄川区上演。

  当晚的表演,分为《求骂》《王6郎》两个剧目和《姊妹易嫁》《环保卫士》两个选段。据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团长李兰珉介绍,两个剧目分别是根据蒲松龄的原著《骂丫》、《王6郎》改编而来,其演绎方式都是将俚曲与戏曲创新结合。

  60岁确当地市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平时也听过俚曲,但通过这类演戏的情势来表演俚曲,还是第1次看,不知不觉中也接受了这类创新的曲调。

  “俚曲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自清朝至今已传唱了3百多年。传统曲牌方式难以流传,将俚曲编成人们脍炙人口的戏曲情势,利于更好地传播和继承。”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告知记者,目前在民间将俚曲改编成“俚曲戏”的做法10分希少。聊斋俚曲的改编已构成了“聊斋俚曲戏”,并于今年申报了中国新生剧种,现已改编成剧目的共有12出。

  当天表演的剧团由年龄偏大的俚曲爱好者组成,传承上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对目前的情况,唐加福表示,目前已成心识地提拔青年人加入团队,并将继续展开走进校园表演、开设聊斋俚曲培训班等工作,吸收年轻气力。

  据悉,蒲松龄除写作《聊斋志异》外,还发掘整理出《迓迓油》、《玉娥郎》等15个曲牌,创作了《聊斋俚曲》。聊斋通俗俚曲共15种,用50余种时调曲牌,采取淄博地方方言俚语,利用民间流传的时调写成长篇通俗演唱作品。2006年又被收录为中国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名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大量诗文、戏剧、俚曲和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