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古今文化

重建戏曲健康发展的生态

发布时间:2017-01-12 14:54:08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大众基础,是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戏曲面临着西方文化和现代艺术的严峻挑战而出现窘境。108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身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出台大力扶持戏曲的各项政策,给文艺界和戏曲界注入了史无前例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戏曲艺术在当下的振兴和发展。

  戏曲确当代传承发展和繁华,离不开文化自信、返本开新、还戏于民。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戏曲的春风吹拂下,经过广大戏剧工作者两年来的不懈努力,这3个关键词已然成为戏曲界的高度共鸣,同样成为戏曲艺术繁华发展的新亮点。

  比如刚刚结束的第101届中国艺术节,就集中展演了3年来我国舞台艺术最新创作的57台剧目,好戏连台。这些剧目涵盖了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不同的戏剧样式,体现了我国舞台艺术百花齐放的繁华风采。固然,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质量上乘的戏曲剧目,它们得到观众和专家的交口称赞。

  有专家说:“戏剧界愈来愈意想到戏曲的本体有多么重要,愈来愈坚信戏曲本身的价值,这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条件。思想深度、人文关怀和本体寻求是这些年戏剧创作中最深切的体会。”这道出了戏曲工作者的心声。我们在过去相当长1段时间里,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反而冷淡了、陌生了,乃至误以为戏曲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总想用西方艺术改造东方戏曲。当代戏曲1度被边沿化、陌生化的重要根由,正在于中华文化的自我迷失和文化血脉的自我断裂。

  宝贵的是,最近几年来戏曲工作者文化自信大增,重视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培养青年戏曲人材,重视演出市场的开辟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重建戏曲在当代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尊重戏曲创作规律,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特别是戏曲现代戏创作收获更大。重拾文化自信,勇于担当起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历史责任,已成为当下戏曲人的自觉行动。

  戏曲寻求“意、趣、神、色”,讲求写意性、程式化,并以1套不同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表现方法,显现美,演绎人生,感化观众。新世纪以来的戏曲创作曾走过弯路,特别是盲目崇拜西方舞台艺术,造成戏曲个性和独特魅力的迷失。教训总能让人警省。随着戏曲界重新认识到戏曲是积累传承性的舞台艺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比其他舞台艺术都显得重要时,戏曲人重新校准创作方向,返本开新,彰显戏曲艺术之美。所谓“返本”,就是激活传统,回归和发现戏曲艺术之本;所谓“开新”,就是融入时期,不断开辟新的表现手段,包括鉴戒话剧、歌剧等西方舞台艺术。两年来,戏曲界做了大量返本开新、传承创新的工作。比如福建省组织抢救、复排了百折经典传统折子戏,并在福州和北京展演,给戏曲界提供了1个重新发现经典、认识经典、传承经典,从而创新当下的绝佳范例。第101届艺术节上演的19台地方戏,就是1次返本开新、彰显中华戏曲审美风范的集中亮相。还有许多未能在此次艺术节展演的新创优秀戏曲剧目,也都体现出主创者对戏曲艺术本体的坚实继承和时期精神的创新开辟,体现了主创者返本开新、彰显戏曲审美风范的创造精神。

  许多戏曲院团终年坚持在基层为大众演出,许多剧目在全国巡演,1票难求。明显,为民写戏、还戏于民,在戏曲界已构成风气。“还戏于民”之所以成为当下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关键词,最少有3方面的缘由。1是为戏剧艺术的功能和属性所规定:戏总是要演给观众看的。当下戏曲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流失非常严重,没有了观众,戏曲也就失去了价值。2是戏剧是与观众共同创造的,戏曲与观众的互动性较世界各国其他舞台艺术来讲也尤其突出,还戏于民,才能回归观演相倚的鱼水关系。3是回顾以往的戏曲创作,脱离生活、阔别观众、为评奖创作的问题是较为凸显的,既造成观众的流失,又加重戏曲本身的危机。因此还戏于民对戏曲创作有着现实意义。

  曹禺先生30年前为首届中国戏剧节题辞时写的就是“还戏于民”4个字,可见其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时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也正是还戏于民的核心所在。我以为,真正做到还戏于民之日,必定是戏曲艺术重振和光辉之时。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