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101届常会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记者从中国文化部得悉,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2104节气——中国人通过视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构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2104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视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1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104节气”指点着传统农业生产和平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国际气象界,这1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
“2104节气”构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视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渐为全国各地所采取,并为多民族所同享。作为中国人独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思惟方式和行动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2104节气”对农事的指点功能逐步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延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此次“2104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1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延续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