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在线

首页 > > 古今文化

焦作孟州老窑洞变身“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01-12 14:52:39

  焦作孟州老窑洞变身“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图书馆内景,最大限度保存了窑洞风采。

    记者段伟朵文平伟摄影

  冬季,暖阳,窑洞,书香。古朴的明清窑洞院落,交织着现代设计理念。耕读传家,是古老传统的声音,也是今时本日的继承。近日,记者来到焦作孟州莫沟村,探访1座由古院落、老窑洞改造设计的图书馆——“老苗窑洞书馆”。

  故事

  3个被图书馆改变生活的村民

  50岁农村妇女成了“上班族”

  24岁那1年,吉爱能嫁到了莫沟村。

  莫沟村当年不是个富村,村民们挖建窑洞,依沟而居,当地流传1首民谣:“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季暖来夏天凉。”

  但窑洞虽好,毕竟不透风、不见光,且沟下交通不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沟村的村民逐步搬离沟底,在上面建起了现代化的村落院落,沟下的窑洞,渐渐就成了遗留的风景。

  吉爱能嫁到莫沟村的时候,夫家已搬离了窑洞,住窑洞甚么感受,她没有亲历。偶尔小孩子们去沟下的窑洞里顽耍,傍晚3个儿子放学没有按时归来,她会站在村头呼喊孩儿的名字,不1会儿,几个小子就嘻嘻哈哈跑上来了。

  她没想到,50岁的时候,却再度以窑洞为伴,还有了1份按点上班的工作。去年春季,村里约请几个设计师,把沟下1处窑洞宅院改造成图书馆,村里几个妇女成了图书管理员,吉爱能是其中1员。在这个“老苗窑洞书馆”里,每天有8个小时守着5万多册图书,吉爱能心里高兴。

  74岁老人重读年轻时错过的书

  万奇功年轻时候是个积极份子,工作努力,思想进步,奋斗了1辈子,退休后在老家含饴弄孙,偶尔打打麻将消遣。

  从今年开始,74岁的万奇功不再靠打麻将消遣时光了,他有了新去处。

  “老苗窑洞书馆”距离他的家也就百10米,每天下午或晚上,老万吃罢饭,会先去沟底沿着河转游1圈,然后信步到图书馆,养生类的、军事类的、历史类的,随意甚么书,老万拿出揣在怀里的老花镜,1本书渐渐读着,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年轻时候没机会看书,现在把年轻时候错过的书,可以重新再读起来啦!”老万10分感慨。

  28岁打工者返乡淘金

  28岁的苗建民是莫沟村的“新土著”,没住过窑洞,在外读大学、工作,却由于窑洞改造,重返故乡。

  “我有1种预见,故乡正在变化,向外发展也许不如回归。”苗建民说,作家凤川曾写给莫沟村1首诗,道尽故乡风情:“当我老了/心无旁挂/带上厮守1生的她/去莫沟老家/阔别喧嚣与繁华/觅1处窑洞住下……”

  去年回到故乡,苗建民成为莫沟村淘宝店负责人,还花30多万把自家改造成了农家乐,农家乐距离“老苗窑洞书馆”5分钟路程,为汲取完精神粮食的书客们提供现实粮食。

  探访

  书香和泥土香交织,古朴与现代融会

  23日上午,阳光正好,记者前往“老苗窑洞书馆”,1株120岁的古树,站在1旁“迎客”。顺着土坡下去,1座老院子正在冬季暖阳中怡然自乐,院里有老树、有磨盘、有鸡窝,院门口“耕读传家”4个字的古老楹联,在红灯笼的掩映下,古朴又醒目。全部院落分为成人阅览室、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韩愈书屋、书法室等不同功能区。

  “吱呀”1声,推开窑洞书馆的木门,两侧是窑洞独有的弧度,往里走去却别有洞天。4周是高高的书墙,是莫沟村的照片墙,是最传统的,又是最现代的。木头桌椅摆在大厅中,吉爱能在例行每天的打扫工作,万奇功摸出老花镜在读书。

  有20多年经验的设计师彭志华第1次走进窑洞,就被它的岁月沧桑与生机盎然的反差所吸引。

  “我小时候在这里读小学。”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党支部书记苗小忠告知记者,院落共有8个窑洞,由于长时间无人入住,有1半坍塌。窑洞的原主人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是1户苗姓的大户人家,主人房、长工房,分得很清楚。解放后当过村里的小学,现在外面的墙上还残余着学校标语。

  2015年4月,设计师和村民再度重启老院门,写在门楣上的“耕读传家”,赫然在目,那1刻,文化的传承,在时空的交错中融会了。

  为了让老窑洞焕发新生命,设计师决定把几个窑洞组合到1块,并在窑洞后面坍塌部份挖1个大厅出来,再把大厅拔高、露天,做出双层屋顶,光线与空气就在图书馆上空游走。

  今年上半年,图书馆正式建成开放,它是最土的窑洞,地下、墙壁上保存着黄土,门口保存了灶台和顶门杠,但却被改造成最现代的样子,简约、时尚,这家书馆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计划

  莫沟村将打造成特点旅游文化村

  “书是市里号令各个单位和村民们捐的,保持经费都由村里出。”苗小忠说,建成后的图书馆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

  那末,村里的经费又是从哪里来的?

  如此大手笔改造图书馆,莫沟村的“野心”绝不但于此,全部村落想要保存的,是1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情,同时又能够与现代化社会“接轨”,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将小村打造成特点旅游文化村。

  莫沟村北依太行,南滨黄河,是太行山前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区,有176户700多口人,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其中的131孔为明清时期窑洞。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孟州市委书记李英杰介绍说,2015年4月,孟州市决定以莫沟村为试点,以“1修复3实现”的思路进行建设,特地聘请了4家知名的乡村建设设计师团队,由今年50岁出头的鲍国志牵头,把莫沟村由北至南、由高到低计划设计为上、中、下3个层次。最上层为村民居住地,中层为窑洞修复区,下层为改造汶水河水系,进行湿地建设。

  从去年开始,莫沟村容村貌进行修复、改造,村里不但把窑洞改造成图书馆,还把羊圈改造成甜品店,将猪圈改造成咖啡屋,将更多的窑洞改造成了极具特点的窑洞宾馆。

  “为的是让更多人能了解窑洞文化。”苗小忠说,村民们在自家开起农家乐,很多像苗建民1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如今,村里成立了孟州莫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后申请下来数千万的政府贴息贷款,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图书馆是其中1个特点改造项目,让窑洞特点得以传承,让村民有了1个读书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欣喜。

  效果如何?苗小忠介绍,今年春节和51期间,每天接待参观旅游上万人次。

精彩图片
推荐阅读